棚室秸稈生物反應堆 外置式技術規(guī)程(遼寧?。?pdf
棚室秸稈生物反應堆 外置式 技術規(guī)程 前 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 規(guī) 則編寫。 本標準由遼寧省農村經(jīng)濟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遼寧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清原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朝陽縣柳城鎮(zhèn)農業(yè)站、錦州市蔬 菜生產辦公室、錦州市太和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建平縣種子管理站、朝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建平縣 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新民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鳳城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和海城市騰鰲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本標準起草人:趙義平、武 建、侯 俊、王鐵銘、張秀敏、劉滿昌、李風雷、徐 娟、楊 光 、胡志剛、陳 水旺、崔曉紅、國澤新、寇永春、賈 穎、宛彩云。 棚室秸稈生物反應堆 外置式技術規(guī)程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外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的術語與定義、應用條件、貯氣池建造、氣體交換機、輸氣帶、 菌種選擇與施用、堆秸稈、澆水啟動、開機輸氣、補水、打孔、秸稈與菌種補充和秸稈堆浸出液與陳渣利 用的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溫室大棚園藝作物生產。 2 術語與定義 2.1 秸稈生物反應堆 指在溫室大和大棚設施農業(yè)生產的低溫季節(jié),利用微生物分解秸稈過程中釋放出作物生長所需的熱量、二 氧化碳、無機和有機養(yǎng)分的生態(tài)農業(yè)新技術。一般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 2.2 內置式 將秸稈和菌種埋入土壤耕層下邊, 從土壤耕層下向作物提供熱量、 二氧化碳、 無機和有機養(yǎng) 分的應用方式。 一般分為行下內置式和行間內置式。 2.3 行下內置式 在定植或播種前將秸稈和菌種埋入栽培畦下邊的土壤耕層中的應用方式。 2.4 行間內置式 將秸稈和菌種埋入 2 個栽培畦 或壟中間的土壤耕層中的應用方式。 2.5 外置式 在溫室中的一端地上分層堆放秸稈與菌種, 通過送氣帶向溫室釋放二氧化碳、 熱量及澆灌肥料的應用方式。 2.6 內外結合式 在棚室內,同時采用內置式與外置式的秸稈生物反應堆的應用方式。 3 技術要求 3.1 應用條件 在內置式不便使用的果樹,或作物已經(jīng)定植的蔬菜作物情況下,或者(行下、行間)內置式效果已經(jīng)明顯 下降,或希望采用內外結合式同時使用的條件下采用。 3.2 貯氣池建造 3.2.1 貯氣池規(guī)格 在棚室內靠近門口的一側,距山墻和前底角各留 60cm,距后 墻 1.5m 2.0m 挖南北方向挖 長 4.5 m 5.5m , 寬 1m 、深90cm,南淺北深的貯 氣池。用厚塑料膜鋪在貯氣池內。在貯氣池上南北延長方向上每隔 80cm 放 一根水泥桿或木桿 3.2.2 進氣口與出液口 在貯氣池的南端留 30cm×30cm 的進氣口。北端留一個 40cm×40cm 出液口。 3.3 氣體交換機 3.3.1 交換機規(guī)格 50m 長的溫室大棚,采用 220V 交流單相電源,150W,流量2900m3/h (直徑規(guī)格40cm,高26cm)。 3.3.2 交換機座建造 在貯氣池靠近作物一側的中間, 向里挖一個略深于貯氣池的方形坑: 寬 50cm,長 1.2m 氣體 排風機通道坑。 在 80cm 處向外用磚砌高于地 面 2030cm,上端砌成直徑45cm 的圓形口,下端直徑60cm 交換機底座。上 口平面要向棚內一側傾斜 30° ,用水泥抹面。 3.3.3 交換機安裝 氣體交換機的風葉端向上,對輸氣帶端,外沿與農膜輸氣帶連接。下端,即電機端外沿與交換機座通過水 泥密封連接,不得透氣。 3.4 輸氣帶 3.4.1 輸氣帶規(guī)格 用 0.1mm 厚農膜熱合法制作, 或農膜廠生產的厚度 0.1mm , 保證與氣體交換機輸氣口直徑大于交換機直徑 5cm10cm (輸氣帶直徑多為47cm50cm) 。 送氣帶下部帶有 出氣孔, 直徑 5 mm 10mm,孔 距 40cm,3 排 4 排。 3.4.2 輸氣袋安裝 將塑料送氣帶緊固在氣體交換機輸氣口上,延溫室方向,稍靠后墻,懸掛在棚室骨架下部。 3.5 菌種選擇與施用 3.5.1 菌種選擇 菌種選用含有秸稈發(fā)酵的多種菌系的經(jīng)過試驗試用的液體的或固體的正規(guī)廠家菌種產品。 3.5.2 菌種用量 50m 棚室需用液體菌種 1kg ,若 固 體 6kg , 在堆秸稈時每層施 用 1 次, 共分3 次施用。 液體 菌種每次每層秸 稈用 300 ml330ml ,兌水 30kg 40kg 噴灑秸稈上;固體每 次每層施用 2kg 菌種兌20kg30kg 麥麩子混 拌均勻,與等量水混合放置 5h 后,撒在秸稈上。 3.6 堆秸稈 貯氣池上面鋪放秸稈 (玉米秸, 或稻草等) 堆, 每層鋪放 40cm50cm 厚的秸稈 , 秸稈用量 800 kg 1000kg , 分 3 層堆放。每層都撒一層菌 種。秸稈垛堆大幅下沉時要繼續(xù)補充秸稈和菌種。 3.7 澆水啟動 堆好秸稈堆后,淋水濕透秸稈,淋水量以下部貯氣池中有一半積水為準。覆蓋薄膜保濕,不易過嚴,以下 部有 10cm20cm 秸稈露出,蓋 嚴靠近通氣道一側農膜。 3.8 開機輸氣 建完秸稈堆就每天打開氣體交換機,頭 5d 每天 2h ,10d 后逐 漸延長開機時間至 6h8h ,陰 天也要開機。 自上午揭苫到蓋苫,天天開機抽氣,苗期 5h6h ,花期結果 期不少于 7h8h。 3.9 補水 建秸稈堆頭10d 可用貯氣池循 環(huán)向秸稈堆淋水2 次3 次, 以后7d8d 補水1 次; 秋末冬初 和早春7d8d , 冬季 10d 12d ,給秸稈堆補水1 次。 3.10 打孔 結合補水,用直徑 8cm 10cm 粗尖頭木棍自上向下按 40cm 見 方給垛堆打孔,穿透秸稈層。 3.11 秸稈與菌種補充 建堆 50d 60d ,當秸稈消耗60% 左右,應補充秸稈 1000kg , 和補撒 1 次菌種。 3.12 秸稈堆浸出液 按 1 份浸出液兌2 份3 份水,5d7d 噴葉1 次, 可連 噴 2 次4 次。 結合澆水沖施1 次或直 接澆灌根系。 3.13 沉渣利用 每次清理出的沉渣可以作肥料給作物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