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幫助中心 分享價值,成長自我!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換一換
首頁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資源分類 > PDF文檔下載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pdf

  • 資源ID:9389       資源大?。?span id="vvnx4d4" class="font-tahoma">1.77MB        全文頁數(shù):9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權(quán)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0金幣 【人民幣0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0金幣 【人民幣0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免費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pdf

第 36 卷 第 22 期 農(nóng) 業(yè) 工 程 學(xué) 報 Vol 36 No 22 96 2020 年 11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20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 文永雙 張俊雄 張 宇 田金元 袁 挺 譚豫之 李 偉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工學(xué)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針對蔬菜穴盤苗自動取苗裝置結(jié)構(gòu)復(fù)雜 取苗性能差等問題 該研究綜合頂出式取苗與插入夾持式取苗的優(yōu)缺 點 設(shè)計了一種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 首先對缽苗頂出過程進行受力分析 對拋出后的缽苗進行運動過程分析 得出造 成頂出式取苗的缽苗翻滾的影響因素 提出插入頂出式取苗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目標 然后對送盤機構(gòu) 插入頂出式取苗機構(gòu)進 行受力分析和參數(shù)優(yōu)化 以辣椒缽苗為試驗對象 選取苗齡 缽體含水率和取苗頻率為影響因素 以取苗合格率 基質(zhì) 損失率和傷苗率為指標進行正交試驗 試驗結(jié)果表明 苗齡 30 d 基質(zhì)含水率 60 取苗頻率 120 株 min 時 取苗成功 率為 97 22 基質(zhì)損失率為 18 06 傷苗率為 1 39 取苗效果最佳 以苗齡 25 d 的甘藍和花椰菜苗進行不同蔬菜作 物取苗驗證試驗 取苗合格率分別為 93 75 和 95 14 基質(zhì)損失率分別為 17 21 和 16 67 傷苗率分別為 4 17 和 3 47 滿足蔬菜穴盤苗全自動移栽機取苗作業(yè)要求 研究結(jié)果可為蔬菜穴盤苗全自動移栽機的設(shè)計和作業(yè)參數(shù)優(yōu)化提供 參考 關(guān)鍵詞 農(nóng)業(yè)機械 設(shè)計 試驗 蔬菜缽苗 插入頂出 取苗裝置 doi 10 11975 j issn 1002 6819 2020 22 011 中圖分類號 S223 9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 6819 2020 22 0096 09 文永雙 張俊雄 張 宇 等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 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xué)報 2020 36 22 96 104 doi 10 11975 j issn 1002 6819 2020 22 011 http www tcsae org Wen Yongshuang Zhang Junxiong Zhang Yu et al Development of insertion and ejection type seedling taking device for vegetable plug seedlings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0 36 22 96 10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 11975 j issn 1002 6819 2020 22 011 http www tcsae org 0 引 言 中國是世界蔬菜生產(chǎn)和消費第一大國 根據(jù)國家統(tǒng) 計局數(shù)據(jù) 2019 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 20 863 khm 2 產(chǎn)量 7 21 億 t 大部分蔬菜采用育苗移栽的種植模式 移 栽環(huán)節(jié)以人工移栽和半自動移栽為主 存在勞動強度大 移栽效率低 成本高等問題 1 4 全自動移栽機在半自動 移栽機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自動送盤 取苗 送苗 投苗等 機構(gòu) 單行移栽頻率可達 70 140 株 min 5 7 日本 美國 荷蘭等國對育苗移栽技術(shù)研究較早 根據(jù)本國作物 地理特點和蔬菜種植農(nóng)藝設(shè)計了不同類 型的自動移栽機 已得到推廣應(yīng)用 8 11 意大利 Ferrari 公司研制的牽引式多行寬幅全自動移栽機 配套使用特 制的硬質(zhì)穴盤 采用頂夾式取苗 移栽效率較高 日本 洋馬研制的 PF2R 型乘坐式全自動蔬菜移栽機 配套使用 撓性軟穴盤 采用單行回轉(zhuǎn)臂驅(qū)動 2 個插入夾持式取苗 機械手進行取苗 性能穩(wěn)定可靠 國外機型不能完全適 合中國蔬菜種植農(nóng)藝 且結(jié)構(gòu)復(fù)雜 價格昂貴 12 13 國 內(nèi)對全自動移栽機也進行了相關(guān)研究 楊傳華等 14 利用 高速伺服電動缸驅(qū)動推桿將整排缽苗頂出 實現(xiàn)高速精 收稿日期 2020 08 07 修回日期 2020 11 04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 2017YFD0701303 作者簡介 文永雙 博士生 主要從事蔬菜穴盤苗自動移栽技術(shù)研究 Email wysh66123 通信作者 張俊雄 副教授 博士生導(dǎo)師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機器人 智能農(nóng) 業(yè)裝備研究 Email cau2007 準取苗 倪有亮等 15 16 設(shè)計了縱 橫向移盤機構(gòu) 頂夾式 取苗機構(gòu)等 完成缽苗的隔穴頂出和夾取 通過理論分 析和建模仿真 獲得關(guān)鍵部件參數(shù) 文獻 17 20 設(shè)計了 非圓齒輪行星輪系取苗機構(gòu) 建立機構(gòu)動力學(xué)模型 進 行了機構(gòu)動力學(xué)仿真分析和臺架試驗 減小了機構(gòu)振動 改善了其動力學(xué)性能 文獻 21 24 設(shè)計了滑道式插入夾 持取苗裝置 采用整排取苗間隔投苗和整排取苗再分苗 的方式進行取投苗 提高了取苗效率和穩(wěn)定性 王蒙蒙 25 提出了氣動柔性下壓式取苗 對壓缽頭進行優(yōu)化 該機 構(gòu)取苗頻率較高 但僅適于展寬較小的缽苗 袁挺等 26 提出氣吹振動復(fù)合式取苗 振動打破缽苗與穴盤的粘結(jié) 力 氣吹輔助取苗 取苗性能穩(wěn)定 該取苗方式同樣僅 適于展寬較小的缽苗 而現(xiàn)有取投苗裝置也存在結(jié)構(gòu)復(fù) 雜 傷苗率高等問題 27 29 頂出式取苗結(jié)構(gòu)簡單 取苗效率較高 但缽苗與穴 盤粘結(jié)力不同 拋出后的缽苗存在翻滾 落苗軌跡不可 控 落苗位置一致性差等問題 插入夾持式取苗工作性 能穩(wěn)定 但機械手結(jié)構(gòu)復(fù)雜 取苗軌跡規(guī)劃困難 本文 結(jié)合頂出式和插入夾持式取苗特點 根據(jù)缽苗盤根由下 向上逐漸稀疏的特點和基質(zhì) 根系復(fù)合特性 30 設(shè)計一種 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 并通過理論分析與取苗試驗 完 成裝置的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和參數(shù)優(yōu)選 1 整機結(jié)構(gòu)與工作原理 1 1 整機結(jié)構(gòu) 72 穴穴盤 6 12 缽苗疏密適中 適用于多種蔬菜 第 22 期 文永雙等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 97 作物育苗 應(yīng)用廣泛 本文以 72 穴蔬菜穴盤苗為移栽對 象 采用機 電 氣相結(jié)合的驅(qū)動方式實現(xiàn)自動送盤 取 苗 送苗 投苗 空盤回收等作業(yè)過程 包括穴盤和缽 苗的間歇有序輸送 穴盤苗的插入頂出 空盤的回收和 碼垛等動作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由機架 送盤機構(gòu) 頂苗機構(gòu) 翻板機構(gòu) 梳理板 送苗機構(gòu) 空盤回收機構(gòu)等組成 如圖 1 所示 1 送盤機構(gòu) 2 穴盤苗 3 梳理板 4 送苗機構(gòu) 5 空盤回收機構(gòu) 6 投苗漏 斗 7 翻板機構(gòu) 8 插入頂出機構(gòu) 9 碼垛機構(gòu) 1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mechanism 2 Plug seedlings 3 Combing plates 4 Plug seedling conveying mechanism 5 Empty tray collecting mechanism 6 Seedling throwing funnel 7 Plate turning mechanism 8 Insertion and ejection mechanism 9 Palletizing mechanism 圖1 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結(jié)構(gòu)圖 Fig 1 Structure diagram of insertion and ejection type seedling taking device 送盤機構(gòu)由側(cè)板 帶固定塊的同步帶 仿形桿等組 成 通過側(cè)板傾斜安裝在空盤回收機構(gòu)上方 固定在兩 側(cè)同步帶上的仿形桿卡住穴盤 步進電機驅(qū)動穴盤間歇 移動 梳理板位于送盤機構(gòu)前方 送苗機構(gòu)上方 起梳 理穴盤苗和固定穴盤的作用 插入頂出機構(gòu)設(shè)置在送盤 機構(gòu)內(nèi)部 由氣缸驅(qū)動整排頂針沿直線導(dǎo)軌前后滑動 翻板機構(gòu)由旋轉(zhuǎn)氣缸驅(qū)動翻板往復(fù)轉(zhuǎn)動 送苗機構(gòu)由步 進電機驅(qū)動 缽苗位于輸送帶隔板內(nèi) 實現(xiàn)精確間歇有 序送苗 通過投苗漏斗將缽苗豎直投入到栽植機構(gòu) 取 苗完成后的空盤 由空盤回收輸送帶送至碼垛機構(gòu)完成 空盤碼垛 觸摸屏 PLC 控制系統(tǒng)控制各機構(gòu)協(xié)調(diào)配合 共同完成自動取苗作業(yè) 取苗裝置總功率 800 W 供電電 壓為直流 24 V 穴盤規(guī)格 72 穴 整體尺寸 長 寬 高 1 45 m 1 37 m 1 22 m 最高取苗頻率 160 株 min 取苗 合格率 90 1 2 工作原理 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工作原理如圖 2 所示 送盤機 構(gòu)通過仿形桿撥動穴盤供苗 使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 孔 在頂苗氣缸驅(qū)動下 頂針穿過穴盤底部排水口 將 整排缽苗從穴盤頂出輸送帶上方 翻板機構(gòu)翻轉(zhuǎn) 頂針 收回 缽苗落入輸送帶苗格內(nèi) 取苗后的空盤脫離送盤 機構(gòu)后 落到下方空盤回收輸送帶 空盤回收輸送帶的 擋塊驅(qū)動空盤移動 并將空盤推入碼垛機構(gòu) 碼垛氣缸 將穴盤頂起 止落板由水平轉(zhuǎn)動至傾斜 當(dāng)空盤到達止 落板上方時 止落板回轉(zhuǎn)至水平位 碼垛氣缸收回 止 落板托住空盤 完成空盤碼垛 1 穴盤苗 2 頂苗氣缸 3 送苗輸送帶 4 空盤回收輸送帶 5 空盤 6 碼垛機構(gòu) 1 Plug seedlings 2 Seedling ejection cylinder 3 Plug seedling conveyor 4 Empty tray collecting conveyor 5 Empty tray 6 Palletizing mechanism 注 v 1 為送盤速度 m s 1 v 2 為空盤回收速度 m s 1 Note v 1 is the speed of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m s 1 v 2 is the speed of empty tray collecting m s 1 圖2 取苗原理 Fig 2 Principle of plug seedling taking 2 取苗過程的缽苗力學(xué)模型 為研究取苗過程缽苗翻滾機理 消除或減輕缽苗翻 滾現(xiàn)象 對取苗過程缽苗力學(xué)模型進行分析 2 1 缽苗頂出過程動力學(xué)分析 從缽苗脫離穴盤到缽苗脫離頂針為缽苗加速過程 穴盤對缽苗有支持作用 且頂桿作用于缽苗的行程及時 間較短 因此 假設(shè)此過程缽苗為直線運動 以頂桿和 缽苗接觸中心點為原點 缽苗運動方向為橫坐標正方向 建立直角坐標系 oxy 缽苗受力分析如圖 3 所示 注 a 為缽苗加速度 m s 2 f dg 為缽體與頂桿的摩擦力 N f xp 為缽體與穴 盤的摩擦力 N F nj 為缽體與穴盤的粘結(jié)力 N F n1 為穴盤上側(cè)面對缽體 的支持力 N F n2 為穴盤下側(cè)面對缽體的支持力 N G 為缽苗重力 N N dg 為頂桿對缽苗的作用力 N F I 為缽苗慣性力 N 為缽苗中心線與水 平面的夾角 為缽苗中線與頂桿頂出方向夾角 為缽體錐角 s 為缽體質(zhì)心到底部距離 mm Note a is the acceleration of plug seedling m s 2 f dg i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plug and the ejector rod N f xp i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plug and the tray N F nj is the adhesion force between the plug and the tray N F n1 i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the upper side of the tray on the plug N F n2 i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lower side of the tray on the plug N G is the gravity of the plug seedlings N N dg is the force of the ejector rod on the seedlings N F I is the inertial force of the seedlings N is the angle between the center line of the seedling and the horizontal plane is the angle between the center line of the seedling and the ejection direction of the ejector pin is the cone angle of the plug s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roid of the plug to the bottom mm 圖3 頂出過程缽苗受力析 Fig 3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s during ejection 缽苗所受的慣性力 F I ma N F x F y 為慣性力 系在 x y 軸的投影 N M o 為慣性力系對點 o 的主矩 N m 由達朗貝爾原理列平衡方程有 農(nóng)業(yè)工程學(xué)報 http www tcsae org 2020 年 98 0 0 0 x y o F F M 1 即 21 21 cos sin sin sin 0 cos sin cos cos 0 sin coscos0 2 dg n1 I nj xp dg dg dg n n Injxp n n NFG FFff fNFFG FF f F Fs Gs 2 整理可得 12 1 cos cos 2 sin nn nj xp GFF ma F f 090 3 取苗過程缽苗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且缽苗不發(fā)生翻滾 需滿足式 1 因此 缽苗不發(fā)生翻滾必備條件是 需 滿足式 3 2 2 缽苗斜拋過程運動學(xué)分析 缽苗脫離穴盤但未脫離頂桿時 頂桿和缽體存在摩 擦力 缽苗底部受力點和頂桿相對靜止 而缽苗莖葉和 缽體由于重力作用向下運動 因此 缽苗脫離頂桿時存 在一定翻滾角速度 頂出后的缽苗做斜拋運動 最終 落入接苗裝置或送苗裝置 拋出軌跡如圖 4 所示 注 v 為缽苗脫離頂桿時的初始速度 m s 1 為缽苗翻轉(zhuǎn)的角速度 rad s 1 為斜拋角度 H 為缽苗下落垂直高度 mm Note v is the initial velocity of the plug seedling when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ejector pin m s 1 is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plug seedling turnover rad s 1 is the oblique throwing angle H is the vertical height of the plug seedling falling mm 圖4 缽苗斜拋軌跡 Fig 4 Oblique throwing track of plug seedlings 缽苗水平方向位移為 cosXv t 4 式中 t 為缽苗在空中運行的時間 s 豎直方向位移為 2 1 sin 2 YHv t gt 5 缽苗翻滾角度 為 t 6 由式 4 5 可得缽苗斜拋運行軌跡方程為 2 22 tan 2cos gx YHX v 7 令 Y 0 可得缽苗的水平位移為 2 22 sin 2 cos sin 2 2 vv X vgH gg 8 式 8 對 求導(dǎo)得 2 2 22 sin cos 2 2 d cos 2 d sin 2 vv gH X v g gv gH 9 令 d 0 d X 可得最遠拋射距離對應(yīng)斜拋角度 0 為 1 0 2 sin 22 v vgH 10 將 0 代入式 8 則最遠水平拋苗距離為 2 max 2 v X vgH g 11 由式 4 8 可得落苗時間為 22 sin 1 sin 2 v tvgH gg 12 當(dāng) 0 即缽苗做平拋運動時 由式 13 可得最短 拋苗距離的時間為 min 2H t g 13 將 t 代入式 6 可得缽苗斜拋翻滾角度為 22 sin 1 sin 2 v vgH gg 14 由式 14 可知 減小缽苗斜拋初始角速度 斜拋 角度和缽苗下落垂直高度可減小 從而減輕缽苗斜拋過 程的翻滾 缽苗最小翻滾角度為 min 2 H g 15 通過設(shè)定 減小 H 可減輕缽苗翻滾 但固 定參數(shù) 無法適應(yīng)各種缽苗 頂桿須作用在缽體的中心位 置 缽苗斜拋過程仍可能因相鄰缽苗的莖葉纏繞 莖葉 和梳理板的摩擦發(fā)生翻轉(zhuǎn) 造成落苗不整齊 3 關(guān)鍵機構(gòu)設(shè)計 3 1 優(yōu)化目標 根據(jù)上文分析 針對頂出式取苗送盤定位精度要求 高 頂出后的缽苗易發(fā)生翻滾 容易受梳理板和相鄰缽 苗干擾造成落苗不整齊等問題 對插入頂出式取苗進行 以下優(yōu)化 1 設(shè)置缽苗中線與頂桿頂出方向夾角為 以減輕取苗時缽苗翻滾 2 在頂桿末端設(shè)置一體式扁平 針尖 取苗過程中針尖先插入缽體 固定缽苗姿態(tài) 再 將缽苗頂出 頂出過程缽苗保持固定姿態(tài) 3 增加頂桿 長度 將缽苗從穴盤一直頂至輸送帶上方 頂針提供恒 定推力和支持力 以克服梳理板或其他缽苗的干擾 并 避免頂桿瞬間沖撞缽體造成散坨 4 增加翻板機構(gòu) 頂 針頂出缽苗 翻板翻轉(zhuǎn)后再收回頂針 翻板限制頂針回 帶缽苗 提高落苗整齊度 5 使用氣缸加導(dǎo)軌的方式直 接頂苗 以簡化結(jié)構(gòu)提高頂苗精度 6 使用仿形桿送盤 消除送盤間隙 通過閉環(huán)控制 消除連續(xù)送盤產(chǎn)生的累 積誤差 實現(xiàn)穴盤精準定位 使穴盤底孔精確對準頂針 第 22 期 文永雙等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 99 3 2 送盤機構(gòu) 為使穴盤可靠定位和均勻受力 根據(jù)穴盤底部錐形 間隙設(shè)計截面為圓角梯形的仿形桿 間隔布置在穴盤底 部間隙 穴盤橫向放置 每個穴盤用 3 條仿形桿撥動 由于穴盤四周存在邊沿 增大了相鄰穴盤之間撥桿距 離 實現(xiàn)連續(xù)送盤 主動軸 從動軸和張緊軸將 2 條圓 弧同步帶 型號 5M 寬 30 mm 長 1 195 mm 支撐為 三角形 同步帶上設(shè)置有固定塊 仿形桿兩端固定在兩 側(cè)同步帶固定塊上 固定塊 3 個為 1 組 共 7 組 由于 72 穴穴盤中缽苗株距為 43 mm 穴盤四周存在 9 5 mm 的邊沿 固定塊組內(nèi)間距為 86 mm 組間間距為 105 mm 取苗孔間距均為 43 mm 左右同步帶限制穴 盤左右移動 根據(jù)穴盤橫向尺寸 同步帶內(nèi)側(cè)間距為 503 mm 步進電機 型號 86BYG250H 6N 驅(qū)動主動 軸間歇轉(zhuǎn)動 根據(jù)取苗頻率 160 株 min 的供苗要求 送盤速度為 0 05 m s 根據(jù)穴盤中缽苗株距和穴盤邊沿 尺寸 同盤苗間歇送盤距離為 43 mm 兩穴盤銜接時送 盤距離為 62 mm 實現(xiàn)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孔 送盤 機構(gòu)如圖 5 所示 1 從動軸 2 底板 3 仿形桿 4 取苗孔 5 主動軸 6 送盤電機 7 張緊軸 8 張緊軸承座 1 Driven shaft 2 Bottom plate 3 Profile modeling rods 4 Seedling taking holes 5 Driving shaft 6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motor 7 Tension shaft 8 Tension bearing seats 注 L 1 為仿形桿組內(nèi)間距 mm L 2 為仿形桿組間間距 mm L 3 為同步帶 內(nèi)側(cè)間距 mm L 4 為兩端取苗孔間距 mm Note L 1 is the distance within the profiling rod groups mm L 2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rofiling rod groups mm L 3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ner side of the timing belt mm L 4 is the distance of seedling holes at both ends mm 圖5 送盤機構(gòu) Fig 5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mechanism 輸送穴盤苗時 為防止穴盤脫離仿形桿 傾覆或缽 苗提前脫落 底板應(yīng)為傾斜面 31 根據(jù)穴盤和缽苗受力 情況確定底板與水平面夾角 分別以穴盤和缽苗質(zhì)心為原點 穴盤和缽苗滑落方 向為橫坐標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整盤缽苗受力如圖 6a 所 示 整盤缽苗所受主動力為穴盤苗重力 被動力有仿形 桿的支持力 穴盤與仿形桿的摩擦力 底板支持力 穴 盤與底板的摩擦力 單個缽苗受力如圖 6b 所示 缽苗所 受主動力為缽苗重力 被動力有穴盤支持力 缽體與穴 盤的粘結(jié)力 缽體與穴盤的摩擦力 穴盤苗和缽苗主動力均為重力 滑動方向相同 滑 動臨界角度相同 因此 僅對缽苗進行分析 缽苗沿穴 盤向外滑移的分力 G x 為 sin 90 22 x GG 16 當(dāng) 2 0 缽苗沿穴盤向外滑動 當(dāng) 0 時 90 2 G x 0 缽苗無滑動 當(dāng) 0 90 2 時 0 90 2 G x 0 缽苗沿穴腔向內(nèi)滑動 缽苗不發(fā) 生脫落 測得缽體錐角 29 4 為防止缽苗脫落 應(yīng)小于 75 3 取 75 a 整盤缽苗受力 b 單個缽苗受力分析 a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 tray b Force analysis of single plug seedling 注 P 為穴盤苗總重力 N P x P y 為 P 在 x 1 軸和 y 1 軸上的分力 N N b 為底板對穴盤的支持力 N f b 為底板與穴盤的摩擦力 N N g 為仿形桿對 穴盤的支持力 N f g 為仿形桿與穴盤的摩擦力 N G 為缽苗的重力 N G x G y 分別為 G 在 x 2 軸和 y 2 軸上的分力 N N p 為穴盤對缽苗的支持力 N f p 為穴盤與缽苗的摩擦力 N M z 為缽苗與穴盤的粘結(jié)力 N 為缽體 側(cè)面法線與豎直方向夾角 為缽體錐角 o 1 x 1 y 1 o 2 x 2 y 2 為坐標系 Note P is the gravity of the plug seedlings N P x P y are the component forces of P on the x 1 axis and y 1 axis N N b i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the bottom plate to the tray N f b i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tray N N g i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the profile modeling rod to the tray N f g i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profile modeling rod and the tray N G is the gravity of the plug seedlings N G x G y are the component forces of G on the x 2 axis and y 2 axis N N p i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the tray to the seedling N f p i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ray and seedling N M z is the bonding force between plug seedling and tray N is the angle between the underside normal of plug seedling and vertical direction is the cone angle of the plug o 1 x 1 y 1 o 2 x 2 y 2 are the coordinate systems 圖6 送盤過程受力分析 Fig 6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process 3 3 插入頂出式取苗機構(gòu) 插入頂出機構(gòu)和翻板機構(gòu)配合完成取苗 取苗過程 為 送盤機構(gòu)將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孔 頂苗氣缸驅(qū) 動頂針頂出 頂針穿過取苗孔和穴盤底孔 將整排缽苗 頂入輸送帶上方 翻板順時針轉(zhuǎn)動 90 頂針收回 缽 苗掉落到輸送帶相應(yīng)苗格內(nèi) 翻板返回原位 完成 1 次 取苗 取苗機構(gòu)如圖 7 所示 頂針支架均勻安裝 12 支頂針 頂針間距和取苗孔間距相同 根據(jù)送盤機構(gòu)和送苗機構(gòu) 相對位置尺寸 頂針總長為 142 mm 頂針由軸承鋼光軸 經(jīng)線切割加工而成 包括一體式頂桿和針尖 針尖與針 桿結(jié)合處有凸臺 頂針直徑大 則頂苗受力面積較大 有利于取苗 但對送盤機構(gòu)定位精度要求高 頂針直徑 過小 則頂針易刺穿缽體 根據(jù)送盤精度和缽體力學(xué)特 性 確定頂桿直徑為 6 mm 頂針凸臺與缽體底面平行 由取苗氣缸 型號 MA20 125S 驅(qū)動整排頂針沿導(dǎo)軌 方向前后移動 頂苗行程為 125 mm 取苗時 針尖先插 入缽體 頂針凸臺再將缽苗從穴盤頂出 缽苗到達輸送 帶上部時 翻板機構(gòu)翻轉(zhuǎn) 頂針收回 缽苗落入輸送帶 苗格內(nèi) 農(nóng)業(yè)工程學(xué)報 http www tcsae org 2020 年 100 1 導(dǎo)軌 2 頂苗氣缸 3 壓力傳感器 4 頂針支架 5 頂針 6 旋轉(zhuǎn)氣缸 7 翻板 8 缽苗 1 Rail 2 Seedling ejection cylinder 3 Pressure Sensor 4 Ejector pins bracket 5 Ejector pins 6 Rotary cylinder 7 Turning board 8 Plug seedings 注 L 5 為頂針支架兩端的頂針間距 mm L 6 為頂針總長 mm Note L 5 is the ejector pin distance at both ends of the ejector pins bracket mm L 6 is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thimble mm 圖7 插入頂出機構(gòu)和翻板機構(gòu) Fig 7 Insertion ejection mechanism and plate turning mechanism 缽苗頂出過程中 頂桿做勻速直線運動 頂針頂出 方向和缽體下側(cè)面平行 頂針凸臺中心與缽體底部中心 重合 以頂針凸臺中點為原點 以頂桿頂出方向為 x 軸 建立坐標系 插入頂出式取苗過程缽苗受力如圖 8 所示 注 N d 為頂桿凸臺支持力 N N z 為針尖對缽苗的支持力 N f z 為針尖對 缽體的摩擦力 N 為針尖上側(cè)和針尖到凸臺中心點連線的夾角 為缽體底面與水平面間的夾角 l 為針尖長 mm s 為缽體中心至缽體 底部的距離 mm Note N d is the support force of the ejector pin boss N N z is the support force of the ejector pin tip to the seedling N f z is the friction force of the ejector pin tip to the plug N is the angle between the upper side of the tip and the connection line from the tip to the center of the boss is the angle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plug and the horizontal plane l is the tip length mm s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plug to the bottom of the plug mm 圖8 插入頂出取苗過程缽體受力分析 Fig 8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ertion and ejection type seedling taking 對缽苗進行受力分析 平面內(nèi)任意力系的平衡方 程為 0 0 0 x y o F F M 17 即 cos 0 2 sin 0 2 2tan 0 dz zd Zz Nf NN G Nl fl Gs 18 整理可得 tan tan 2 z Gf s Gl 19 根據(jù) 29 4 8 05 f z 0 由式 19 可知 s l 缽體為倒錐體 上邊長 37 mm 下邊長 16 mm 高 38 mm 計算可得缽體質(zhì)心到底部距離 s 23 75 mm 為防止缽苗 翻滾 l 應(yīng)盡可能大 但針尖過長影響針尖強度 且缽體 頂部缺少根系包裹 力學(xué)性能較差 針尖應(yīng)作用在缽體 底部的根系密集區(qū) 本文取 l 25 mm 3 4 翻板機構(gòu) 頂針回程過程中頂針脫離缽苗時 由于針尖與缽體 存在摩擦力 并且摩擦力大小存在差異 造成落苗不整 齊 甚至缽苗落至輸送帶外側(cè) 翻板機構(gòu)可防止缽苗回 帶 翻板機構(gòu)由旋轉(zhuǎn)氣缸 型號 CRB2BW20 90S 通 過齒輪傳動 驅(qū)動翻板往復(fù)轉(zhuǎn)動 90 根據(jù)穴盤寬度 和單個缽苗缽體尺寸 設(shè)置翻板長 508 mm 寬 40 mm 為防止翻板與梳理板 頂針發(fā)生干涉 翻板設(shè)置有梳理 板槽 寬 長 8 mm 34 mm 和頂桿槽 寬 長 5 mm 29 mm 4 取苗試驗 4 1 試驗條件 為測試取苗裝置性能 于 2020 年 5 月 4 10 日在山東 華龍農(nóng)業(yè)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 山東青州 進行取苗 試驗 圖 9 試驗用苗為 72 穴辣椒 中荷 5605 甘 藍 澤鴻韓綠 花椰菜 松美 75 在青州雙福農(nóng)業(yè)科 技有限公司育苗 育苗基質(zhì)成分為丹麥品氏泥炭土和珍珠 巖 體積比為 3 1 試驗用苗長勢均勻 壯苗率為 100 a 不同苗齢試驗用苗 b 取苗裝置 a Experiment plug seedlings with different seedling age b Seedlings taking device 圖9 取苗試驗 Fig 9 Experiment of seedlings taking 4 2 試驗因素和指標 在標準育苗環(huán)境和苗期管理條件下 蔬菜穴盤育苗 通則 NY T 2119 2012 苗齡決定缽苗根系和莖葉的形 態(tài) 大苗齡缽苗根系發(fā)達 缽體具有良好的基質(zhì) 根系復(fù) 合特性 針尖插入缽體和頂出缽苗時不易散坨 但大苗 齡缽苗展寬較大 莖葉易發(fā)生纏繞 穴盤苗在進入梳理 板過程中 梳理板將缽苗強行分離 容易造成莖葉損傷 小苗齡缽苗則相反 因此 苗齡是影響取苗性能的關(guān)鍵 因素 辣椒苗苗齡 30 d 時 缽苗已開始盤根 缽體具有 一定強度 莖葉基本沒有交織重疊 具備取苗條件 36 d 時 缽苗根系更加發(fā)達 葉片相互交錯遮擋 梳苗時易 第 22 期 文永雙等 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 101 造成莖葉損傷 選取苗齡分別為 30 33 和 36 d 基質(zhì)含 水率影響缽體力學(xué)特性 缽體與穴盤的粘結(jié)力 缽苗重 心等 32 從而影響取苗性能 基質(zhì)含水率過低 60 時 缽體抗壓能力降低 33 并且不便于包裝 和運輸 因此 選取基質(zhì)含水率水平為 20 40 和 60 取苗頻率是衡量取苗裝置性能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參數(shù) 根據(jù)取苗 裝置整體性能 設(shè)定取苗頻率分別為 80 120 和 160 株 min 以辣椒苗為取苗對象 以基質(zhì)含水率 苗齡和取苗 頻率為影響因素 以取苗合格率 基質(zhì)損失率和傷苗率為 考察指標進行三因素三水平三指標正交試驗 研究不同參 數(shù)組合對取苗性能的影響 因素水平如表 1 所示 取苗合格率 1 為 1212 1 100 WW W V V W 20 基質(zhì)損失率 2 為 2 100 PM N PM 21 傷苗率 3 為 12 3 100 VV W 22 式中 W 為每組試驗缽苗總株數(shù) W 1 為未頂出穴盤苗株數(shù) W 2 為輸送過程缽苗脫離原苗格株數(shù) V 1 為莖葉破損或折 斷株數(shù) V 2 為散坨缽苗株數(shù) 根據(jù)企業(yè)標準 Q 3201 LL 2ZQ 2 PF2R 全自動移栽機作業(yè)技術(shù)規(guī)范 散坨質(zhì) 量與原坨質(zhì)量比 20 的植株為散坨苗 P 為取苗前穴 盤苗總質(zhì)量 N 為取苗后缽苗質(zhì)量和 M 為穴盤質(zhì)量 表 1 因素水平表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水平 Levels 苗齡 Seedling age A d 基質(zhì)含水率 Moisture cottent of substrates B 取苗頻率 Frequency of seedling taking C 株 min 1 1 30 20 80 2 33 40 120 3 36 60 160 4 3 試驗方法 在取苗裝置控制軟件中設(shè)定取苗頻率分別為 80 120 和 160 株 min 送盤速度 0 05 m s 送苗速度 0 09 m s 翻板翻轉(zhuǎn)時間 0 2 s 使用節(jié)流閥調(diào)整氣缸頂苗速度 0 25 m s 使用穩(wěn)壓閥調(diào)整系統(tǒng)氣壓為 0 4 MPa 穴盤苗 均勻澆水后 放置在透風(fēng)處 用水分測量儀檢測缽體含 水率 當(dāng)缽體含水率降至 60 40 和 20 時 分別進 行取苗試驗 每組試驗取苗 2 盤 144 株 10 組試驗 共 20 盤穴盤苗 其中 9 組為正交試驗 1 組為優(yōu)選方 案驗證試驗 取苗時依次完成自動送盤 穴盤苗梳理 缽苗頂出 送苗等環(huán)節(jié) 每組試驗完成后統(tǒng)計試驗數(shù)據(jù) 選取 L 9 3 4 正交表進行試驗 對試驗結(jié)果進行極差分析和 方差分析 得出各因素對考察指標的影響主次順序和顯 著性 采用綜合分析法確定最佳組合取苗方案 并進行 試驗驗證 4 4 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 試驗過程取苗裝置運行良好 送盤機構(gòu)和送苗機構(gòu) 工作平穩(wěn) 定位精準 在 PLC 控制系統(tǒng)控制下 各機構(gòu) 可高速協(xié)調(diào)運行 試驗結(jié)果如表 2 所示 采用極差分析法對試驗結(jié)果進行分析如表 3 所示 表 2 取苗正交試驗方案和結(jié)果 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 scheme and results of seedling taking 序號 No A d B C 株 min 1 未頂出株數(shù) Number of unremoved plants 脫離苗格株數(shù) Number of separate from grid plants 傷莖葉株數(shù) Number of stem leaf injury plants 散坨株數(shù) Number of broken plug plants 取苗合格率 Qualified rate of seedling taking 1 基質(zhì)損失率 Missing rate of substrates 2 傷苗率 Injured rate of seedling 3 1 30 20 80 3 2 0 1 95 83 14 47 0 69 2 30 40 120 2 0 0 3 96 53 20 82 2 08 3 30 60 160 4 2 0 2 94 44 22 38 1 39 4 33 20 120 2 1 2 0 96 53 16 65 1 39 5 33 40 160 3 8 4 0 89 58 20 88 2 78 6 33 60 80 0 0 2 1 97 92 14 41 2 08 7 36 20 160 0 8 8 2 87 50 13 71 6 94 8 36 40 80 1 5 10 0 88 89 10 35 6 94 9 36 60 120 0 3 4 1 94 44 8 80 3 47 由表 3 表 4 可知 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各因素 對各指標影響的顯著性順序一致 采用綜合平衡法對每 種因素

注意事項

本文(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設(shè)計與試驗.pdf)為本站會員(ly@RS)主動上傳,園藝星球(共享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園藝星球(共享文庫)(發(fā)送郵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聯(lián)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wǎng)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fù)下載不扣分。




固源瑞禾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18-2020 華科資源|Richland Sources版權(quán)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京ICP備09050149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8994號


 

 

 

收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