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關于印發(fā)企事業(yè)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以明電發(fā)出,我市設施蔬菜也隨天氣轉暖逐步進入快速生長期,為保障蔬菜生產穩(wěn)定和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在對大興、順義、昌平等區(qū)蔬菜基地近期生產情況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如下技術指導意見,供生產單位參考。
一、生產存在問題
1、疫情防控問題。隨著全市“復工復產”的推進,蔬菜生產園區(qū)操作工人陸續(xù)返回工作崗位,存在個別一線操作人員未佩戴口罩現(xiàn)象;另外,部分工人存在“扎堆”干活兒的情況,給全市疫情防控帶來一定隱患。
2、生產設施問題。2月13—15日的雨雪天氣對大興、順義區(qū)生產設施性能造成一定影響,部分園區(qū)日光溫室卷簾臂因棉被結冰而在卷起過程中折斷,同時還存在卷簾電機燒毀的情況,日光溫室內蔬菜連續(xù)幾天無法見光。另外,部分棚室老舊,棚體結構老化,雨雪過后,后屋面出現(xiàn)漏水現(xiàn)象,易造成安全生產隱患。
3、田間管理問題。受疫情影響,多數生產基地勞動力依然緊張,由于田間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影響較前一階段更加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設施環(huán)境調控、整枝打杈不及時等方面,導致病害發(fā)生加重及植株秧果關系不協(xié)調,同時應拉秧地塊尚未清棚換茬,另有部分園區(qū)因產能較低而停止施肥,對后續(xù)生產必將產生一定影響。
4、蔬菜育苗問題。部分苗場及生產基地苗棚中的秧苗由于定植日期延遲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徒長或老化現(xiàn)象,苗期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另外春大棚生產的育苗播種工作也略有延遲。
5、采收上市問題。近期本市光照充足、氣溫快速上升,蔬菜生長加快,但部分生產基地受疫情影響,蔬菜流通受到限制或人手不足,導致蔬菜采收不及時,不僅商品性變差,而且影響植株后期正常生長。
6、質量安全問題。目前園區(qū)棚室內可見少量煙粉虱、薊馬等蟲害,但個別設施內未懸掛誘蟲色板,風口處也未設置防蟲網,氣溫的逐漸回升也給病蟲提供了溫床,若防控措施不當,會造成不同程度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二、生產管理建議
1、落實相關措施,防范疫控安全隱患
嚴格落實我市《關于進一步明確疫情防控期間返京人員有關要求的通告》要求,園區(qū)所有工作人員返京后,均應居家或集中觀察14天,回京前須提前向在京所在單位及居住的社區(qū)(村)報告。在從事生產或管理工作過程中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且每日更換,并禁止在工作過程中“扎堆”干活,工作人員之間要保持1米以上距離。
2、盡快修復設施,加強風險防范意識
受損的日光溫室配套設施應盡快修復,暫時不能揭開棉被的溫室可采用植物生長燈、浴霸等臨時補光措施,必要時還可采用臨時增溫保溫措施。老舊棚室也應加固修繕,在今后的生產中,應加大風險防范意識,建議生產者根據實際情況購買農業(yè)保險。
3、加強田間管理,促進蔬菜生產恢復
(1)靈活用工彌補勞動力不足
在充分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園區(qū)可采用支付多倍工資的形式鼓勵員工跨工種開展工作,如:白天從事田間管理工作,夜間從事采后加工工作,也可招募當地其他行業(yè)未復工的人員作為臨時用工,春茬生產出現(xiàn)集中用工,如:拉秧換茬、定植等時,距離較近的生產園區(qū)可進行用工調劑,互相幫助,彌補當前勞動力的不足。調配工人時,需要做好體溫登記、出行記錄等工作。
(2)積極調控設施環(huán)境條件
一是調整適宜的生長溫度,白天設施內溫度盡量維持在23—28℃,夜間維持在10℃以上;二是控制合理的濕度,黃瓜、辣甜椒適宜的濕度為60%~80%,番茄、茄子適宜濕度為45%~60%,葉類蔬菜適宜的濕度為60%左右;三是改善棚內光照條件,光照充足的情況下,可推遲放保溫被時間,有條件的設施待氣溫上升后要及時清洗棚膜,并在溫室內后屋面處懸掛反光幕。
(3)應用膜下微灌節(jié)水灌溉技術
設施內應用滴灌或微噴灌溉,在定植前要安裝并檢查好水肥一體化設施。
滴灌管(帶)要根據作物種類及行距確定鋪設數量,一般茄果類作物每行對應一條,甘藍、生菜等作物可兩行對應一條。微噴帶在成行栽培蔬菜起壟后鋪設,每壟鋪設一條,密植葉類蔬菜可將微噴帶直接鋪于畦內,根據噴幅確定微噴帶間距以保證灌溉均勻度。
成行栽培蔬菜時,滴灌管(帶)或微噴帶上面要覆蓋地膜,地膜厚度應選擇為0.012mm-0.014mm。
(4)調節(jié)秧果關系促進產量形成
果類蔬菜進入采收期后,及時去除側枝并疏花疏果,使植株處于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和諧平衡狀態(tài)。番茄要適時打杈和捫尖,每穗花序留果4個左右,將畸形果和過大、過小的果實及早疏去,保持合理的葉果比例,從而增強通風透光、減少養(yǎng)分消耗;黃瓜在綁蔓同時掐去卷須,摘除雄花,根據品種適當摘除側蔓,以集中養(yǎng)分長好主蔓,促進結瓜。
(5)應用省力化措施安排換茬
對于植株老化且病害較多的蔬菜,有條件的園區(qū)要盡快安排拉秧換茬。一是調整栽培畦式,溫室生產可由傳統(tǒng)南北畦調整為東西向長畦,利于農機整地做畦和定植;二是定植時應用一些省力化工具,如簡易移栽器,并適當稀植以提高勞動效率;三是采用套種或平茬換頭技術,對于尚有部分產能的越冬茬果菜地塊,可于株間直接套種(定植)葉菜,生產后期的茄子可采用平茬再生、番茄可采用留杈換頭技術;四是采用先定植后拉秧的形式,來不及拉秧整地的,可將新一茬幼苗直接定植在上茬作物旁邊,待用工恢復后再進行前茬拉秧和整理工作,既節(jié)省了種苗、搶了農時,也緩解了勞動力的緊張的壓力。
對于植株健康,由于環(huán)境條件或栽培管理不到位造成當前產量偏低的蔬菜,可利用當前溫光條件持續(xù)向好繼續(xù)生產,并加強水肥管理,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工投入。
4、加強育苗管理,保障春季生產用苗
對于徒長和老化的秧苗,一是適當降溫,通過風口開閉時間調節(jié)棚內溫度,白天18-20℃、葉類蔬菜夜間8-10℃(注意不低于綠體春化型葉菜的敏感溫度)、果類蔬菜夜間10-12℃,二是通過加大苗盤間距以改善通風條件、擴大營養(yǎng)面積,三是控制澆水,一次澆透水后,待基質含水量下降至20%左右時才可再澆。
春大棚生產已陸續(xù)展開,尚未播種育苗的要盡快安排落實,以免延誤農時。剛播種的幼苗需控制好溫度,一是出苗前適當提高地溫,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控制在20℃左右;二是出苗后適當降低溫度,白天室溫控制在22-23℃,地溫控制在20-23℃,夜間室溫控制在12-13℃,地溫控制在18-20℃。夜間控制在13-15℃。
5、應用貯藏加工技術,促進產品減損增值
要根據產品標準及時采收,保證商品性和成品率。如果需要延后銷售,可將蔬菜放到陰涼的庫房或者冷藏庫貯藏保鮮,一般葉類蔬菜保持溫度5℃左右,果類蔬菜保持溫度12℃左右。對于確實銷售不了的蔬菜,可以做成冷凍蔬菜或脫水蔬菜。
6、運用綜合防控,提高質量安全水平
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保方針,調節(jié)設施內合理的溫濕度條件,生產中及時清除老葉、病葉、病果,田間按規(guī)范懸掛誘蟲色板以加強小型害蟲監(jiān)測,設施風口及時加設防蟲網,病蟲害的防治要優(yōu)先應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時可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進行科學防控。各生產單位要嚴格落實“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購買農藥要去正規(guī)門店采購,并做好購買和使用記錄,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可追溯;采收后要進行農殘檢測,杜絕農殘超標產品流入市場;有條件的基地要建立產品品牌并認證,對合格產品進行分級、包裝,張貼產品品牌、認證標示或追溯標簽。保障首都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
北京市農業(yè)農村局 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種植業(yè)管理處 科技處 北京市蔬菜創(chuàng)新團隊
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