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2014.doc
ICS 65 020 20 B 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 NY T2224 2012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 測試指南 大麥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UPOV TG 19 10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Barley NEQ 2012 12 07 發(fā)布 2013 03 01 實施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農(nóng) 業(yè) 部 發(fā) 布 NY T 2224 2012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圍 1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shù)語和定義 1 4 符號 1 5 繁殖材料的要求 2 6 測試方法 2 7 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結(jié)果的判定 2 8 性狀表 3 9 分組性狀 3 10 技術(shù)問卷 3 附 錄 A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測試性狀表 4 附 錄 B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形狀表的解釋 11 附 錄 C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技術(shù)問卷格式 18 參 考 文 獻 22 NY T 2224 2012 II 前 言 本標準按照 GB T 1 1 2009 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lián)盟 UPOV 指南 大麥 TG 19 10 本標準對應(yīng)于 UPOV 指南 TG 19 10 與 TG 19 10 的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 本標準與 UPOV 指南 TG 19 10 相比存在技術(shù)性差異 主要差異如下 增加了 12 個性狀 開花類型 粒色 粒形 千粒重 低位葉鞘花青甙顯色 低位葉鞘花 青甙顯色強度 旗葉葉耳顏色 莖節(jié)花青甙顯色 莖節(jié)花青甙顯色強度 抽穗習(xí)性 芒類 型 芒性 刪除了 UPOV 性狀 植株 旗葉向后彎曲頻率 調(diào)整了 UPOV 性狀 穗密度 籽粒殼 芒長度 穗軸第一節(jié)彎曲度 籽粒漿片位置 5 個 性狀的表達狀態(tài) 本標準由農(nóng)業(yè)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植物新品種測試標準化技術(shù)委員會 SAC TC277 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 農(nóng)業(yè)部科技發(fā)展中心 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xué)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崔野韓 熊國富 楊建明 楊坤 陳如明 呂波 劉洋 堵苑苑 沈秋泉 李潔 汪軍妹 楊文新 朱靖環(huán) NY T 1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大 麥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大麥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 DUS 測試的技術(shù)要求和結(jié)果判定的一般原則 本標準適用于大麥 Hordeum vulgare L 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和結(jié)果判定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標準的應(yīng)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版 適用于本標準 GB T 19557 1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總則 GB 4404 1 糧食作物種子 禾谷類 3 術(shù)語和定義 GB T 19557 1 界定的以及下列術(shù)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 1 群體測量 Single measurement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測量 獲得一個群體記錄 3 2 個體測量 Measurement of a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逐個測量 獲得一組個體記錄 3 3 群體目測 Visual assessment by a single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 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目測 獲得一個群體記錄 3 4 個體目測 Visual assessment by a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 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逐個目測 獲得一組個體記錄 4 符號 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 MG 群體測量 MS 個體測量 VG 群體目測 VS 個體目測 QL 質(zhì)量性狀 QN 數(shù)量性狀 PQ 假質(zhì)量性狀 標注性狀為UPOV用于統(tǒng)一品種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狀 除非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性狀的表達狀態(tài)無 法測試 所有UPOV成員都應(yīng)使用這些性狀 a b c d 標注內(nèi)容在附錄B 的B 2中進行了詳細解釋 標注內(nèi)容在附錄B的B 3中進行了詳細解釋 本文件中下劃線是特別提示測試性狀的適用范圍 NY T 2224 2012 2 5 繁殖材料的要求 5 1 繁殖材料以種子形式提供 如果是雜交種 必要時提供親本材料 5 2 提交的種子數(shù)量至少 3kg 如果是雜交種 必要時提供親本材料各 3kg 5 3 提交的繁殖材料應(yīng)外觀健康 活力高 無病蟲侵害 繁殖材料的質(zhì)量至少達到 GB 4404 1 糧食作物種子 禾谷類中的要求 具體質(zhì)量要求 凈度 99 0 發(fā)芽率 95 0 含水量 12 0 5 4 遞交的繁殖材料不應(yīng)進行任何影響品種性狀正常表達的處理 如種子包衣處理 如果繁殖材料 已處理 應(yīng)提供處理的詳細說明 5 5 提交的繁殖材料應(yīng)符合中國植物檢疫的有關(guān)規(guī)定 6 測試方法 6 1 測試周期 測試的周期至少為兩個獨立的生長周期 6 2 測試地點 測試通常在一個地點進行 如果某些性狀在該地點不能充分表達 可在其他符合條件的地點對其進 行觀測 6 3 田間試驗 6 3 1 試驗設(shè)計 申請品種和近似品種相鄰種植 以條播方式種植 每個小區(qū)不少于 1000 株 采用當?shù)剡m宜株行距 共設(shè) 2 個重復(fù) 6 3 2 田間管理 可按當?shù)卮筇锷a(chǎn)管理方式進行 6 4 性狀觀測 6 4 1 觀測時期 性狀觀測應(yīng)按照表 A 1 和表 A 2 列出的生育階段進行 生育階段描述見附錄 B 表 B 1 6 4 2 觀測方法 性狀觀測應(yīng)按照表 A 1 和表 A 2 規(guī)定的觀測方法 VG VS MG MS 進行 部分性狀觀測方法 見 B 2 和 B 3 6 4 3 觀測數(shù)量 除非另有說明 個體觀測性狀 VS MS 植株取樣數(shù)量不少于 20 株 在觀測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時 每個植株取樣數(shù)量應(yīng)為 1 個 群體觀測性狀 VG MG 應(yīng)觀測整個小區(qū)或規(guī)定大小的混合樣本 6 5 附加測試 必要時 可選用表 A 2 中的性狀或本指南未列出的性狀進行附加測試 7 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結(jié)果的判定 7 1 總體原則 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的判定按照 GB T 19557 1 確定的原則進行 7 2 特異性的判定 申請品種應(yīng)明顯區(qū)別于所有已知品種 在測試中 當申請品種至少在一個性狀上與近似品種具有明 顯且可重現(xiàn)的差異時 即可判定申請品種具備特異性 7 3 一致性的判定 對于大麥品種 一致性判定時 采用 0 1 的群體標準和至少 95 的接受概率 當樣本大小為 2000 株時 最多可以允許有 5 個異型株 7 4 穩(wěn)定性的判定 如果一個品種具備一致性 則可認為該品種具備穩(wěn)定性 一般不對穩(wěn)定性進行測試 NY T 3 必要時 可以種植該品種的下一代種子 與以前提供的繁殖材料相比 若性狀表達無明顯變化 則 可判定該品種具備穩(wěn)定性 雜交種的穩(wěn)定性判定 除直接對雜交種本身進行測試外 還可以通過對其親本系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 鑒定的方法進行判定 8 性狀表 根據(jù)測試需要 將性狀分為基本性狀 選測性狀 基本性狀是測試中必須使用的性狀 大麥基本性 狀見表 A 1 大麥可以選擇測試的性狀見表 A 2 列出 8 1 概述 性狀表列出了性狀名稱 表達類型 表達狀態(tài)及相應(yīng)的代碼和標準品種 觀測時期和方法等內(nèi)容 8 2 表達類型 根據(jù)性狀表達方式 將性狀分為質(zhì)量性狀 假質(zhì)量性狀和數(shù)量性狀三種類型 8 3 表達狀態(tài)和相應(yīng)代碼 8 3 1 每個性狀劃分為一系列表達狀態(tài) 以便于定義性狀和規(guī)范描述 每個表達狀態(tài)賦予一個相應(yīng)的數(shù) 字代碼 以便于數(shù)據(jù)記錄 處理和品種描述的建立與交流 8 3 2 對于質(zhì)量性狀和假質(zhì)量性狀 所有的表達狀態(tài)都應(yīng)當在測試指南中列出 對于數(shù)量性狀 為了縮 小性狀表的長度 偶數(shù)代碼的表達狀態(tài)可以不列出 偶數(shù)代碼的表達狀態(tài)可描述為前一個表達狀態(tài)到后 一個表達狀態(tài)的形式 8 4 標準品種 性狀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狀有關(guān)表達狀態(tài)可參考的標準品種 以助于確定相關(guān)性狀的不同表達狀態(tài)和 校正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差異 9 分組性狀 本文件中 品種分組性狀如下 a 植株 抽穗習(xí)性 表 A 1 性狀 16 b 穗 姿態(tài) 表 A 1 性狀 19 c 穗 棱型 表 A 1 性狀 21 d 穎果 皮裸性 表 A 1 性狀 31 e 籽粒顏色 表 A 1 性狀 36 f 冬春性 表 A 1 性狀 38 10 技術(shù)問卷 申請人應(yīng)按附錄C格式給出的填寫大麥技術(shù)問卷 NY T 2224 2012 4 附 錄 A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測試性狀表 表 A 1 大麥基本性狀 見表 A 1 表 A 1 大麥基本性狀表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直立 浙農(nóng)大 3 號 1 半直立 秀麥 3 號 3 中間型 紅日 1 號 5 半匍匐 臨海光頭大麥 7 1 幼苗 生長習(xí)性 QN 25 29 VG 匍匐 玉環(huán)洋大麥 9 無 早熟 3 號 12 最低位葉 葉鞘茸毛 QL a 25 29 VG 有 嵊縣無芒六棱 9 無 13 低位葉 葉鞘花青甙顯色 QL a 25 29 VG 有 9 極弱 1 弱 3 中 5 強 7 4 低位葉 葉鞘花青甙顯色強 度 QN a 25 29 VG 極強 9 無 浙農(nóng)大 3 號 15 旗葉 葉耳花青甙顯色 QL b 45 49 VG 有 米麥 114 9 極弱 秀 9560 1 弱 哈鐵系 1 號 3 中 秀麥 3 號 5 強 紅日 1 號 7 6 旗葉 葉耳花青甙顯色強度 QN b 45 49 VG 極強 米麥 114 9 白色 17 僅適用于葉耳無花青甙顯色 品種 旗葉 葉耳顏色 PQ b 45 49 VG 綠色 2 NY T 5 表 A 1 續(xù)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極早 莆大麥 4 號 蘇農(nóng) 684 1 早 浙農(nóng)大 3 號 新民大麥 3 中 早熟 3 號 紅日 1 號 5 晚 義烏二棱大麥 冬青 15 號 7 8 抽穗期 QN 50 52 VG 極晚 玉環(huán)洋大麥 長芒大麥 2 9 無或極弱 龍中黃 1 弱 上虞早大麥 3 中 紅日 1 號 5 強 嵊縣 209 7 9 旗葉 葉鞘蠟質(zhì) QN 50 60 VG 極強 哈鐵系 1 號 9 無 110 莖稈 節(jié)花青甙顯色 QL c 65 VG 有 9 弱 3 中 5 11 莖稈 節(jié)花青甙顯色強度 QN c 65 VG 強 7 無芒 1 直芒 紅日 1 號 2 12 芒 類型 QL 65 92 VG 鉤芒 ICNB 367 3 無 113 僅適用于有芒品種 芒 芒 齒 QL 80 92 VG 有 紅日 1 號 9 無 蘇農(nóng) 684 114 芒 尖端花青甙顯色 QL 65 VG 有 紅日 1 號 9 極弱 龍中黃 1 弱 浙農(nóng)大 3 號 3 中 哈鐵系 1 號 5 強 紅日 1 號 7 15 芒 尖端花青甙顯色強度 QN 65 VG 極強 莆大麥 4 號 9 不抽出 肚里黃 1 半抽出 2 16 植株 抽穗習(xí)性 PQ 65 75 VG 全抽出 紅日 1 號 3 無或極弱 鄂 91049 1 弱 新民大麥 3 中 紅日 1 號 5 強 秀麥 3 號 7 17 穗 蠟質(zhì) QN 65 75 VG 極強 哈鐵系 1 號 9 閉穎 早熟 3 號 118 花 開花類型 QL 65 VG 開穎 秀 9560 9 NY T 2224 2012 6 表 A 1 續(xù)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直立 浙農(nóng)大 3 號 1 半直立 秀 9560 3 水平 臨海光頭大麥 5 半下垂 上虞早大麥 7 19 穗 姿態(tài) QN 71 VG 下垂 龍中黃 9 極矮 蘇農(nóng) 684 1 矮 浙皮 1 號 3 中 浙農(nóng)大 3 號 5 高 早熟 3 號 7 20 植株 高度 QN 80 92 MS 極高 臨海光頭大麥 9 二棱 浙農(nóng)大 3 號 121 穗 棱型 QL 80 92 VG 多棱 威 24 嵊縣無芒 2 塔形 米麥 114 1 柱形 S 096 2 22 穗 形狀 PQ 80 92 VG 紡錘形 早熟 3 號 3 疏 S096 3 中 早熟 3 號 5 23 穗 小穗密度 QN 80 92 VG 密 嵊縣 209 7 極短 蘇農(nóng) 684 1 短 浙農(nóng)大 3 號 3 中 早熟 3 號 5 長 藏 83062 7 24 穗 長度 不包括芒 QN 80 92 MS 極長 長芒大麥 2 9 短于 嵊縣 209 1 等于 蘇農(nóng) 684 2 25 僅適用于有芒品種 芒 相對于穗長度 QN 80 92 VG 長于 紅日 1 號 3 短 浙農(nóng)大 3 號 1 中 嵊縣無芒六棱 2 26 穗軸 第一節(jié)長度 QN 92 VG 長 威 24 3 弱 新民大麥 3 中 鄂 91049 5 27 穗軸 第一節(jié)彎曲程度 QN 92 VG 強 威 24 7 平行 米麥 114 1 弱分叉 鄂 91049 2 28 不育小穗 著生姿態(tài) QN 92 VS 分叉 浙農(nóng)大 3 號 3 短于 威 24 1 等于 哈鐵系 1 號 2 29 小穗 護穎 包括芒 相對于 籽粒的長度 QN 92 VS 長于 紅日 1 號 3 NY T 7 表 A 1 續(xù)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短型 甘木二條 130 穗 小穗軸茸毛類型 QL 80 92 VG VS 長型 早熟 3 號 2 裸 米麥 114 131 穎果 皮裸性 QL 92 VG 皮 早熟 3 號 2 無或極弱 浙農(nóng)白殼 1 弱 紅日 1 號 3 中 鄂 91049 5 強 上虞早大麥 7 32 穎果 外稃花青甙顯色強度 QN 80 85 VS 極強 秀麥 3 號 9 無 早熟 3 號 133 籽粒 腹溝茸毛 QL 92 VS 有 威 24 9 正面 米麥 114 1 側(cè)面 哈鐵系 1 號 2 34 籽粒 漿片著生位置 PQ 77 85 VS 極淺 浙農(nóng)大 3 號 紅日 1 號 1 淺 新民大麥 埃塞 B8 2 35 籽粒 糊粉層顏色 PQ d 85 87 或 92 VS 深 京 97 537 哈鐵系 1 號 3 白色 浙農(nóng)白殼 1 黃色 蒲大麥 4 號 2 灰褐色 臨海光頭大麥 3 紅色 4 藍色 瓦藍青稞 5 紫色 哈鐵系 1 號 6 36 籽粒 顏色 PQ d 85 92 VG 黑色 黑大麥 7 細長形 哈鐵系 1 號 1 紡錘形 紅日 1 號 2 37 籽粒 形狀 PQ 92 VG 卵圓形 早熟 3 號 3 冬性 玉環(huán)洋大麥 紫皮大麥 1 半冬性 浙原 18 長芒六棱露仁 2 38 冬春性 PQ 60 92 VG 春性 浙農(nóng)大 3 號 紅日 1 號 3 極低 臨海光頭大麥 1 低 嵊縣無芒六棱 3 中 浙農(nóng)大 3 號 5 高 早熟 3 號 7 39 籽粒 千粒重 QN 92 MS 極高 S 096 9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NY T 2224 2012 8 短型 甘木二條 1 長型 早熟 3 號 2 30 穗 小穗軸茸毛類型 QL 80 92 VS 裸 米麥 114 131 穎果 皮裸性 QL 92 VG 皮 早熟 3 號 2 無或極弱 浙農(nóng)白殼 1 弱 紅日 1 號 3 中 鄂 91049 5 強 上虞早大麥 7 32 穎果 外稃花青甙顯色強度 QN 80 85 VS 極強 秀麥 3 號 9 無 早熟 3 號 133 籽粒 腹溝茸毛 QL 92 VS 有 威 24 9 正面 米麥 114 134 籽粒 漿片著生位置 PQ 77 85 VS 側(cè)面 哈鐵系 1 號 2 極淺 浙農(nóng)大 3 號 紅日 1 號 1 淺 新民大麥 埃塞 B8 2 35 籽粒 糊粉層顏色 PQ d 85 87 或 92 VS 深 京 97 537 哈鐵系 1 號 3 白色 浙農(nóng)白殼 1 黃色 蒲大麥 4 號 2 灰褐色 臨海光頭大麥 3 紅色 4 藍色 瓦藍青稞 5 紫色 哈鐵系 1 號 6 36 籽粒 顏色 PQ d 85 92 VG 黑色 黑大麥 7 細長形 哈鐵系 1 號 1 紡錘形 紅日 1 號 2 37 籽粒 形狀 PQ 92 VG 卵圓形 早熟 3 號 3 冬性 玉環(huán)洋大麥 紫皮大麥 1 半冬性 浙原 18 長芒六棱露仁 2 38 冬春性 PQ 60 92 VG 春性 浙農(nóng)大 3 號 紅日 1 號 3 極低 臨海光頭大麥 1 低 嵊縣無芒六棱 3 中 浙農(nóng)大 3 號 5 高 早熟 3 號 7 39 籽粒 千粒重 QN 92 MS 極高 S 096 9 NY T 9 表 A 2 大麥選測性狀見表 A 2 表 A 2 大麥選測性狀表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碼 直立 浙農(nóng)大 3 號 1 半直立 義烏二棱大麥 3 平展 上虞早大麥 5 40 旗葉 姿態(tài) QN 71 VS 披垂 莆大麥 4 號 7 易 早熟 3 號 3 中 浙皮 1 號 5 41 芒 落芒性 QN 92 VG 難 浙原 18 7 硬質(zhì) 1 半硬質(zhì) 2 42 籽粒 質(zhì)地 PQ 92 VS 軟質(zhì) 3 極低 1 低 3 中 5 高 昆侖 12 號 7 43 籽粒 葡聚糖含量 QN 92 MS 極高 9 條帶 34 1 條帶 33 2 條帶 35 3 條帶 32 5 4 44 D 醇溶蛋白組成 Hor 3 位點上等位基 因表達 92 條帶 32 5 條帶 62 65 68 1 條帶 62 65 66 68 2 條帶 65 68 3 條帶 66 5 71 4 條帶 61 5 66 5 71 5 條帶 65 6 條帶 60 67 5 68 5 7 條帶 61 65 68 73 8 條帶 69 72 9 條帶 64 66 5 10 條帶 67 71 11 條帶 65 68 69 70 12 條帶 61 5 68 71 13 45 C 醇溶蛋白組成 Hor 1 位點上等位基 因表達 92 條帶 65 67 5 14 NY T 2224 2012 10 表 A 2 續(xù) 序號 性 狀 觀測時期和方法 表達狀態(tài) 標準品種 代 碼 條帶 79 86 88 100 1 條帶 79 88 91 95 97 101 2 條帶 79 91 92 95 97 101 3 條帶 75 82 87 91 97 4 條帶 79 86 88 97 101 5 條帶 78 84 95 101 6 條帶 79 90 91 94 100 7 條帶 78 86 91 95 100 8 條帶 79 82 88 91 92 101 9 條帶 76 79 86 88 100 10 條帶 79 86 89 92 95 101 11 條帶 79 95 101 12 條帶 78 89 92 101 13 條帶 75 78 79 81 89 101 14 條帶 75 78 79 81 83 86 15 377 條帶 81 84 88 90 101 16 條帶 75 78 79 81 83 86 17 條帶 82 88 100 18 條帶 81 100 19 46 B 醇溶蛋白組成 Hor 2 位點上等位 基因表達 92 條帶 75 79 83 89 91 20 NY T 11 附 錄 B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形狀表的解釋 B 1 大麥生育階段 見表B 1 表B 1 大麥生育階段表 代碼 描 述 代碼 描 述 代碼 描 述 發(fā) 芽 期 莖生長期 灌 漿 期 00 干種子 30 假莖直立 70 01 開始吸水 31 第 1 節(jié)出現(xiàn) 71 穎果水熟 03 吸水結(jié)束 32 第 2 節(jié)出現(xiàn) 73 早期灌漿 05 胚根從穎果中露出 33 第 3 節(jié)出現(xiàn) 75 中期灌漿 07 胚芽鞘從穎果中露出 34 第 4 節(jié)出現(xiàn) 77 晚期灌漿 09 葉剛露出胚芽鞘頂端 35 第 5 節(jié)出現(xiàn) 臘 熟 期 幼苗生長期 36 第 6 節(jié)出現(xiàn) 80 10 第 1 葉從胚芽鞘長出 37 第 7 節(jié)出現(xiàn) 83 早期臘熟 11 第 1 葉展開 85 軟臘熟 12 第 2 葉展開 39 旗葉葉舌 葉耳 剛好可見 87 硬臘熟 13 第 3 葉展開 孕 穗 期 成 熟 期 14 第 4 葉展開 40 90 15 第 5 葉展開 41 旗葉葉鞘伸展 16 第 6 葉展開 91 穎果變硬 用大拇指 壓難以使麥粒破開 17 第 7 葉展開 43 剛好可見穗苞 開始膨大 18 第 8 葉展開 45 穗苞膨大 92 穎果堅硬 用大拇指 壓不能使麥粒凹陷 19 第 9 葉展開 47 旗葉葉鞘張開 93 穎果松動 分 蘗 期 49 芒可見 20 僅有主莖 花序形成期 94 過熟 莖稈枯萎 并倒伏 21 主莖和 1 個分蘗 50 剛可見花序第 1 小穗 95 種子休眠 22 主莖和 2 個分蘗 53 1 4 花序出現(xiàn) 23 主莖和 3 個分蘗 55 1 2 花序出現(xiàn) 96 有活力的種子 50 能發(fā)芽 24 主莖和 4 個分蘗 57 3 4 花序出現(xiàn) 97 種子休眠結(jié)束 25 主莖和 5 個分蘗 59 整個花序出現(xiàn) 98 誘發(fā)第二次休眠 26 主莖和 6 個分蘗 開 花 期 99 第二次休眠消失 27 主莖和 7 個分蘗 60 開花開始 28 主莖和 8 個分蘗 65 開花一半 29 主莖和 9 個分蘗或更多 69 開花結(jié)束 NY T 2224 2012 12 B 2 涉及多個性狀的解釋 a 觀測部位為低位葉鞘 b 觀測部位為旗葉葉耳 c 觀測部位為倒二葉莖節(jié)位 B 3 涉及單個性狀的解釋 性狀分級和圖中代碼見表A 1 性狀1 幼苗 生長習(xí)性 見圖B 1 目測外部葉片和分蘗與模擬垂直軸之間的角度 圖B 1 幼苗 生長習(xí)性 性狀8 抽穗期 目測整個小區(qū) 50 的植株抽穗為抽穗期 穗抽出類型以第一個小穗露出旗葉葉耳為標準 穗不抽出類型以旗葉鞘裂開為標準 性狀12 芒 類型 見圖B 2 無芒 直芒 鉤芒 1 2 3 圖B 2 芒 類型 NY T 13 性狀13 僅適用于有芒品種 芒 芒齒 見圖B 3 無 有 1 9 圖B 3 芒 芒齒 性狀16 植株 抽穗習(xí)性 不抽出類型 穗從旗葉葉鞘的葉耳處抽出 旗葉葉鞘裂開處可見穗 半抽出類型 穗從旗葉葉鞘的葉耳處抽出一半左右 全抽出類型 穗從旗葉葉鞘的葉耳處全部抽出 性狀19 穗 姿態(tài) 見圖B 4 直立 半直立 水平 半下垂 下垂 1 3 5 7 9 圖B 4 穗 姿態(tài) 性狀20 植株 高度 測量主莖從莖稈基部到穗頂端 不包括芒 的長度 性狀22 穗 形狀 見圖B 5 NY T 2224 2012 14 塔形 柱形 紡錘形 1 2 3 圖B 5 穗 形狀 性狀23 穗 小穗密度 計數(shù)4cm內(nèi)節(jié)片數(shù) 性狀24 穗 長度 不包括芒 測量從穗軸第一節(jié)到穗頂端 不包括芒 的長度 性狀 25 僅適用于有芒品種 芒 相對于穗長度 見圖 B 6 短于 等于 長于 1 2 3 圖 B 6 芒 相對于穗長度 性狀 27 穗軸 第一節(jié)的彎曲程度 見圖 B 7 弱 中 強 3 5 7 圖 B 7 穗軸 第一節(jié)的彎曲程度 性狀 28 不育小穗 著生姿態(tài) 見圖 B 8 NY T 15 平行 弱分叉 分叉 1 2 3 圖 B 8 不育小穗 著生姿態(tài) 性狀 29 小穗 護穎 包括芒 相對于籽粒的長度 見圖 B 9 短于 等于 長于 1 2 3 圖 B 9 小穗 護穎 包括芒 相對于籽粒的長度 性狀 30 穗 小穗軸茸毛類型 著生于主軸節(jié)片上的小穗軸 見圖 B 10 短型 長型 1 2 圖 B 10 穗 小穗軸茸毛類型 性狀 32 穎果 外稃花青甙顯色強度 見圖 B 11 乳熟至臘熟期目測 NY T 2224 2012 16 無或極弱 弱 中 強 1 3 5 7 圖 B 11 穎果 外稃花青甙顯色強度 性狀 33 籽粒 腹溝茸毛 見圖 B 12 無 有 1 9 圖 B 12 籽粒 腹溝茸毛 性狀 34 籽粒 漿片著生位置 見圖 B 13 正面 側(cè)面 1 2 圖 B 13 籽粒 漿片著生位置 性狀 35 籽粒 糊粉層顏色 見圖 B 14 浸泡 12h 后剝開種皮觀察 NY T 17 極淺 淺 深 1 2 3 圖 B 14 籽粒 糊粉層顏色 性狀 37 籽粒 形狀 見圖 B 15 細長形 紡錘形 卵圓形 1 2 3 圖B 15 籽粒 形狀 性狀 38 冬春性 春播后目測評估 將標準品種和測試品種進行比照描述 當最晚的春性品種完全成熟時 評估各 個品種所達到的生長階段 若該品種尚處于分蘗至拔節(jié)期時 屬冬性品種 若該品種處于孕穗至抽穗 期時 屬半冬性品種 NY T 2224 2012 18 附 錄 C 規(guī)范性附錄 大麥技術(shù)問卷 申請人或代理機構(gòu)簽章 C 1 品種暫定名稱 C 2 植物學(xué)分類 在相符的類型 中打 C 2 1 Hordeum vulgare L 皮大麥 C 2 2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裸大麥 C 3 品種類型 在相符的類型 中打 C 3 1 用途 啤用 飼用 食用 C 3 2 冬春性 冬性 半冬性 春性 C 4 申請品種的具有代表性彩色照片 品種照片粘貼處 如果照片較多 可另附頁提供 申請?zhí)?申請日 由審批機關(guān)填寫 NY T 19 C 5 其它有助于辨別申請品種的信息 如品種用途 品質(zhì)和抗性 請?zhí)峁┰敿氋Y料 C 6 品種種植或測試是否需要特殊條件 在相符的類型 中打 是 否 如果回答是 請?zhí)峁┰敿氋Y料 C 7 品種繁殖材料保存是否需要特殊條件 在相符的類型 中打 是 否 如果回答是 請?zhí)峁┰敿氋Y料 NY T 2224 2012 20 C 8 申請品種需要指出的性狀 在表 C 1 中相符的代碼后 中打 若有測量值 請?zhí)顚懺诒?C 1 中 表 C 1 申請品種需要指出的性狀 序號 性 狀 表達狀態(tài) 代 碼 測量值 直立 1 直立到半直立 2 半直立 3 半直立到中間型 4 中間型 5 中間型到半匍匐 6 半匍匐 7 半匍匐到匍匐 8 1 幼苗 生長習(xí)性 性狀 1 匍匐 9 無 1 2 旗葉 葉耳花青甙顯色 性狀 5 有 9 無或極弱 1 極弱到弱 2 弱 3 弱到中 4 中 5 中到強 6 強 7 強到極強 8 3 旗葉 葉鞘蠟質(zhì) 性狀 9 極強 9 不抽出 1 半抽出 2 4 植株 抽穗習(xí)性 性狀 16 全抽出 3 極矮 1 極矮到矮 2 矮 3 矮到中 4 中 5 中到高 6 高 7 高到極高 8 5 植株 高度 性狀 20 極高 9 NY T 21 序號 性 狀 表達狀態(tài) 代 碼 測量值 二棱 1 6 穗 棱型 性狀 21 多棱 2 NY T 2224 2012 22 表 C 1 續(xù) 序號 性 狀 表達狀態(tài) 代 碼 測量值 極短 1 極短到短 2 短 3 短到中 4 中 5 中到長 6 長 7 長到極長 8 7 穗 長度 不包括芒 性狀 24 極長 9 裸 1 8 穎果 皮裸性 性狀 31 皮 2 細長形 1 紡錘形 2 9 籽粒 形狀 性狀 37 卵圓形 3 極低 1 極低到低 2 低 3 低到中 4 中 5 中到高 6 高 7 高到極高 8 10 籽粒 千粒重 性狀 39 極高 9 注 帶星號性狀不限于選擇作為分組性狀或者用于技術(shù)問卷的那些性狀 NY T 23 參 考 文 獻 1 GB T 19557 1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總則 2 UPOV TG 19 10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BARLEY 大麥UPOV測試指南 3 UPOV TG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EXAMINATION OF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ZED DESCRIPTIONS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植物 新品種特異性 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審查及性狀統(tǒng)一描述總則 4 UPOV TGP 7 DEVELOPMENT OF TEST GUIDELINES 測試指南的研制 5 UPOV TGP 8 TRIAL DESIGN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EXAMINATION OF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DUS審查中應(yīng)用的試驗設(shè)計和技術(shù)方法 6 UPOV TGP 9 EXAMINING DISTINCTNESS 特異性審查 7 UPOV TGP 10 EXAMINING UNIFORMITY 一致性審查 8 UPOV TGP 11 EXAMINING STABILITY 穩(wěn)定性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