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防治藥劑田間篩選試驗初報.pdf
- 113 -收稿日期 : 2018-06-19基金項目 : 草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 編號 : 滬農科推字 (2015) 第 2-7 號 草莓白粉病防治藥劑田間篩選試驗初報徐錦瑾 1 王繪華 1 朱吉明 1 成 瑋 2 李 成 1 李 濤 1 吳 丹 1( 1 上海市青浦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00 ;2 上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上海市閔行區(qū) 201103 )白粉病是草莓生產上常見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危害葉片, 也可侵害葉柄、 花、 花梗和果實。 白粉病易在 15 25 的高濕環(huán)境中流行盛發(fā), 該病的菌源主要來自清除不徹底病株殘體或購買攜帶病菌的種苗。 草莓白粉病發(fā)生嚴重時, 病葉率、 病果率可達 45% 以上, 嚴重影響草莓的產量和品質。 當前上海市青浦區(qū)主栽的 “紅顏” 草莓品種具有品質優(yōu)、果形大等優(yōu)點, 但常年易發(fā)白粉病, 白粉病已成為青浦區(qū)草莓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因此篩選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高效藥劑非常有必要。 目前國內外農藥企業(yè)已推出乙嘧酚磺酸酯、 春華秋實、 苯丙烯菌酮、 苯甲 氟酰胺、 田夢金等一批防治白粉病的新型藥劑, 有試驗表明, 這些藥劑在葡萄、 黃瓜等多種經濟作物上對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好。因此, 為探明這 5 種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優(yōu)選出可供生產上推廣應用的藥劑, 且為草莓生產更規(guī)范、 有效地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筆者將進行5 種新型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田間防效試驗。 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材料供試草莓品種為 “紅顏”。 供試藥劑為 25% 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劑 (西安近代農藥科技有限公司)、 春華秋實 先正達 (蘇州) 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 0.2% 苯丙烯菌酮微乳劑 (沈陽同祥農化有限公司)、 12% 苯甲 氟酰胺懸浮劑 巴斯夫植物保護 (江蘇) 有限公司 、 田夢金 斯托克頓 (以色列) 有限公司 , 常規(guī)對照藥劑為 20% 腈菌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2 試驗設計試驗于 2018 年 4 月設在上海市孰美農業(yè)投資有限公司的 1 個白粉病普遍發(fā)生的草莓種植大棚內進行。 試驗設處理 (每 667 m 2 施藥量) : ( 1 ) 25% 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劑 70 mL , ( 2 ) 春華秋實 15 mL ,( 3 ) 0.2% 苯丙烯菌酮微乳劑 20 mL , ( 4 ) 12% 苯甲 氟酰胺懸浮劑 60 mL , ( 5 ) 田夢金 80 mL , ( 6 ) 20%腈菌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100 g ,( 7 ) 空白對照 ( CK )。每處理重復 3 次, 隨機區(qū)組排列。于 2018 年 4 月 4 日選用衛(wèi)士 15 型背負式噴霧器進行施藥, 噴施時盡量做到使藥液淋濕整棵植株, 包括葉片正反兩面、 莖、 花、 果實, 并使藥液下滲到植株根部, 每 667 m 2 用水量為 60 L , 試驗前后 20d 均未用過其它殺菌劑, 試驗期間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1.3 測定項目與方法每小區(qū)隨機取樣 3 個點, 每點定點調查 10 株草莓, 記錄全株的發(fā)病情況和發(fā)病等級。 病情分級標準 : 0 級, 無病斑 ; 1 級, 病斑占葉面積的 5% 以下 ;3 級, 病斑占葉面積的 6% 15% ; 5 級, 病斑占葉面積的 16% 25 % ; 7 級, 病斑占葉面積的 26% 50% ;9 級, 病斑占葉面積的 50% 以上。病情指數 = (各級病葉數對應級數 ) ( 調查葉片總數 9) 100 ; 防效 ( % ) = ( 1- 施藥前對照區(qū)病情指數施藥后處理區(qū)病情指數 ) ( 施藥后對照區(qū)病情指數施藥前處理區(qū)病情指數) 100 。1.4 數據處理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整理數據, 采用SPSS 16.0 的 Duncan s 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和摘 要 : 為篩選出草莓生產上防治白粉病的高效藥劑, 特進行了 5 種新型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田間防效試驗。 結果表明, 每 667 m 2 施用 12% 苯甲 氟酰胺懸浮劑 60 mL 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藥后 14d 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可達 70.59% , 該藥劑可在草莓生產上推廣使用。關鍵詞 : 草莓 ; 白粉病 ; 藥劑篩選 ; 田間試驗 ; 防效中圖分類號 : S432 植物保護 上海農業(yè)科技 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5):113-114- 114 -收稿日期 : 2018-05-16稻田福壽螺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防治方法徐騁成 (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215616 )福壽螺 ( Pomacea canaliculata ) 是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 瓶螺科 ( Ampullariidae ) 瓶螺屬 ( Pomacea ) 的軟體動物。 福壽螺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20 世紀 80 年代作為食物被逐漸引入日本、菲律賓、 越南、 泰國等國家, 1981 年同樣被作為食物首先被引入我國廣東省, 隨后迅速擴散到廣西、 海南、 福建、 浙江、 上海、 江蘇等地, 但因過度養(yǎng)殖且食味不佳被棄置田野。 由于福壽螺野外生存能力強,繁殖速度快, 目前福壽螺已在我國南方許多省份暴發(fā)成災, 已成為我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危害水稻及其他水生植物的惡性水生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于2000 年將福壽螺列入 100 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 (原國家環(huán)保總局) 于 2003 年也將福壽螺列入 16 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名單 1 。 作為外來有害生物, 福壽螺近年來在蘇南地區(qū)迅速蔓延,2017 年已入侵張家港市。 為提高張家港市福壽螺防摘 要 : 福壽螺是我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危害水稻及其他水生植物的惡性水生動物, 目前已在蘇南地區(qū)迅速蔓延。 為提高福壽螺的防治水平, 介紹了福壽螺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發(fā)生規(guī)律, 如福壽螺以成螺越冬、 在蘇南地區(qū)一年繁殖一代, 福壽螺主要危害水稻、 茭白、 菱角、 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以及水域附近的旱生植物等 ; 并從農業(yè)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學防治等方面總結了福壽螺的主要防治方法。關鍵詞 : 福壽螺 ; 形態(tài)特征 ; 發(fā)生規(guī)律 ; 防治方法中圖分類號 : S43 植物保護 上海農業(yè)科技 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5):114-117多重比較, 按 P 0.05 標準進行顯著性檢驗分析。2 結果與分析由 表 1 可知, 藥后 7 d , 各藥劑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依次為 25% 乙嘧酚磺酸酯 春華秋實 12%苯甲 氟酰胺 20% 腈菌 福美雙 0.2% 苯丙烯菌酮 田夢金。 其中, 25% 乙嘧酚磺酸酯處理與春華秋實、12% 苯甲 氟酰胺、 20% 腈菌 福美雙、 0.2% 苯丙烯菌酮處理間防效無顯著差異, 田夢金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最低, 且顯著低于其他藥劑處理。藥后 14 d , 除 25% 乙嘧酚磺酸酯處理外, 其他藥劑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均高于藥后 7 d 。 其中, 12% 苯甲 氟酰胺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最高, 分別比 25% 乙嘧酚磺酸酯、 春華秋實、 20% 腈菌 福美雙、 0.2% 苯丙烯菌酮、 田夢金處理高 11.91% 、8.74% 、 8.98% 、 15.74% 、 10.25% 。 0.2% 苯丙烯菌酮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最低, 且顯著低于其他藥劑處理。3 結論與討論試驗結果表明, 供試的 5 種藥劑均對草莓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綜合藥后 7 d 、 14 d 的防效結果來看, 12% 苯甲 氟酰胺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最好, 雖藥后 7 d 的防效不是最高, 但持效期長, 藥后 14 d 的防效在各藥劑處理中達最 高 ; 田夢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次之, 藥后 7 d 到 14 d 的防效增幅僅次于 12% 苯甲 氟酰胺 ; 春華秋實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略高于對照藥劑 20% 腈菌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 0.2% 苯丙烯菌酮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低于對照藥劑, 但藥后 7 d 到 14 d 的防效不斷增加, 說明該藥劑的持效期 長 ; 25% 乙嘧酚磺酸酯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速效性好, 但持效期不長。 因此, 建議在草莓白粉病發(fā)病初期推廣使用 12% 苯甲 氟酰胺懸浮劑, 具體用量為每 667 m 2 施 12% 苯甲 氟酰胺60 mL 均勻噴霧。表 1 不同藥劑防治草莓白粉病藥效注 : 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各處理間在 P=0.05 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防效 /%60.0151.6348.9650.7745.3549.00-差異顯著性aabababab-防效 /%58.6861.8554.8570.5960.3461.61-差異顯著性ababbaabab-藥后 7 d藥劑處理25% 乙嘧酚磺酸酯春華秋實0.2% 苯丙烯菌酮12% 苯甲 氟酰胺田夢金20% 腈菌 福美雙空白對照 ( CK )藥后 1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