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在馬鈴薯上的應用.pdf
-31- 中國園藝文摘 2018 年第 2 期 “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在馬鈴薯上的應用 譚 兵 1 ,牟玉華 1 ,周富忠 2 (1.利川市團堡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湖北 利川 445400;2.利川市土肥站,湖北 利川 445400) 摘 要: 湖北宜施壯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與利川市土肥站精誠合作,在利川多點大面積展示 “底肥每 667 m 2 用宜施壯商品有機肥100200 kg+40%(14-8-18) 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6075 kg,齊苗期 每 667 m 2 追施尿素10 kg提苗”這一施肥方案在馬鈴薯種植上的應用效果。經(jīng)多點驗收表明:該施肥 方案應用于馬鈴薯種植增產(chǎn)增收達顯著水平,平均增產(chǎn)271.6 kg/667 m 2 ,增收547.58元/667 m 2 ,凈 增收383.68元/667 m 2 ,增幅18.93%。在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海拔區(qū)域,均表現(xiàn)出顯 著的增產(chǎn)增收效果。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區(qū)種植密度小,施肥水平低,增產(chǎn)幅度最大,達33.12%; 二高山種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居中等,增產(chǎn)幅度為25.70%;海拔 1 500 m左右的高山區(qū)施肥水平高,種 植密度大,且氣溫相對較低,增產(chǎn)幅度最小,為23.33%。此施肥方案主要通過提高馬鈴薯的大薯比率 和抗病性能來增加單產(chǎn),同時可提高馬鈴薯商品率。大薯率提高21.24%,感病病株率下降13%。還可 促進馬鈴薯地上部分的生長,株高、莖粗、莖分枝數(shù)等生物學指標均提高10% 左右。 關鍵詞:馬鈴薯;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海拔;配方施肥;有機肥替減化肥 馬鈴薯洋名土豆,土名洋芋,屬茄科作物,原產(chǎn) 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 約公元前8 0005 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qū)。目前, 馬鈴薯在全球5大糧食作物(小麥、稻谷、玉米、馬 鈴薯、高粱)中居第4位,主產(chǎn)國有中國、俄羅斯、 印度、烏克蘭、美國等,而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chǎn)最 多的國家。 湖北省恩施州地處武陵山腹地,與馬鈴薯原產(chǎn)地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qū)地理條件極為相似,常年馬鈴薯 種植面積12 萬hm 2 ,已成為我國西南山區(qū)馬鈴薯主 產(chǎn)區(qū),是南方馬鈴薯育種、脫毒種薯繁育和科技服務 中心。利川是恩施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縣級市, 常年馬鈴薯種植面積2.67 萬hm 2 ,占恩施的22.5% 左右,但存在密度稀(2 000穴/667 m 2 左右)、用肥 少(復合肥30 kg/667 m 2 左右)、病害重(晚疫病 高發(fā))、單產(chǎn)低(800 kg/667 m 2 左右)等問題。馬 鈴薯施肥上重點存在 “重化肥輕有機肥、復合肥配比 雜亂、專用肥應用面積小”等問題。 為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減化肥等技術(shù), 引導廣大馬鈴薯種植者科學施肥,積極推廣應用專用 型配方肥,并通過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控制或降 第一作者簡介:譚 兵(1969-),男,農(nóng)藝師;從事試驗 示范及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工作。 通訊作者:周富忠,碩士,高級農(nóng)藝師。E-mail:37281 6894qq.com 低化肥用量,確?;柿阍鲩L目標,逐步改變馬鈴薯 常規(guī)施肥中存在的不良習慣。湖北宜施壯農(nóng)業(yè)科技有 限公司積極開展利川測土配方施肥及有機肥替減化肥 技術(shù)推廣工作,對“宜施壯”商品有機肥+“宜施壯” 塊莖作物專用肥模式進行大面積多點示范,充分展示 和驗證其專用肥配方及施肥模式在利川馬鈴薯種植上 的科學性及應用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示范材料 作物:鄂馬鈴薯10號 ,由中國南方馬鈴薯研 究中心(恩施州農(nóng)科院)選育,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抗性強、 品質(zhì)優(yōu)、適應性廣、商品性好。 肥料:尿素 (N 46%) ,3元/kg;過磷酸鈣 (P 2 O 512%),0.7元/kg;51%(17-17-17)復合肥, 3.2元/kg;45%(15-15-15)復合肥,3元/kg;40% (15-10-15)復合肥,2.9元/kg;40%(14-8-18)宜 施壯塊莖專用肥,3元/kg;6%(3-1-2)宜施壯商品 有機肥(有機質(zhì)45%),1元/kg。 1.2 示范地點 舉辦 “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及有機肥替減化肥” 示范樣板93.33 hm 2 。根據(jù)利川耕地垂直分布規(guī)律, 在3個鄉(xiāng)鎮(zhèn)的5個村實施,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 忠路鎮(zhèn)城池村6.67 hm 2 ,海拔1 100 m左右的二高 山團堡鎮(zhèn)大樹林村20 hm 2 、棠秋灣村10 hm 2 ,海拔 1 500 m左右的高山汪營鎮(zhèn)大溝村40 hm 2 、插旗村 16.67 hm 2 。 -32- 1.3 施肥設計 底肥每667 m 2 用 “宜施壯”商品有機肥100 200 kg+40%(14-8-18)“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 6075 kg;齊苗期每667 m 2 追施尿素10 kg提苗。 1.4 田間管理 為有效避免冬季對馬鈴薯種薯的凍害,海拔800 m 以下的低山地區(qū)在11月下旬翌年1月中旬播種, 8001 200 m的二高山地區(qū)在1月下旬2月下旬 播種,1 200 m以上的高山地區(qū)在2月下旬3月下 旬播種。二高山的團堡鎮(zhèn)全部采用帶薯育芽技術(shù)育苗 移栽,低山和高山全部為種薯直播。底肥播種或移栽 前施用,齊苗或移栽后半月左右追施尿素?,F(xiàn)蕾前藥 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13次,成熟后及時測產(chǎn)驗收 并收獲。 1.5 測產(chǎn)驗收 馬鈴薯成熟后在5個示范村各選23塊示范 田與周邊常規(guī)施肥進行對比,常規(guī)施肥對比點要求 品種均為 鄂馬鈴薯10號 ,種植規(guī)格相同,播種時 期一致。共選擇測產(chǎn)驗收點22個,常規(guī)施肥10個、 配方施肥12個,詳見表1-2注:表中有機肥按 6%(N-P 2 O 5 -K 2 O=3-1-2)折算養(yǎng)分純量,尿素10 kg 作追肥提苗。 表1 常規(guī)施肥測產(chǎn)驗收點信息表 編號 地點 種植密度 (穴/667 m 2 ) 施肥情況(kg/667 m 2 ) 肥料實物明細 (kg/667 m 2 ) 總養(yǎng)分 N P 2 O 5 K 2 O 1 城池村 2 020 14.50 11.50 3.00 0 尿素25+過磷酸鈣25 2 城池村 2 020 15.85 8.35 3.75 3.75 15-15-15復合肥25+尿素10 3 大樹林 2 500 20.60 10.60 4.00 6.00 15-10-15復合肥40+尿素10 4 大樹林 2 500 20.35 9.85 5.25 5.25 15-15-15復合肥35+尿素10 5 棠秋灣 2 500 24.40 18.40 6.00 0 尿素40+過磷酸鈣50 6 棠秋灣 2 500 24.60 12.10 5.00 7.50 15-10-15復合肥50+尿素10 7 棠秋灣 2 500 27.10 12.10 7.50 7.50 15-15-15復合肥50+尿素10 8 大溝村 2 800 30.10 13.10 8.50 8.50 17-17-17復合肥50+尿素10 9 插旗村 2 800 31.60 13.60 9.00 9.00 15-15-15復合肥60+尿素10 10 插旗村 2 800 29.00 23.00 6.00 0 尿素50+過磷酸鈣50 表2 配方施肥測產(chǎn)驗收點信息表 編號 地點 種植密度 (穴/667 m 2 ) 施肥情況(kg/667 m 2 ) 肥料實物明細 (kg/667 m 2 ) 總養(yǎng)分 N P 2 O 5 K 2 O 1 城池村 2 020 24.6 11.6 4.0 9.0 宜施壯配方肥50+尿素10 2 城池村 2 020 24.6 11.6 4.0 9.0 宜施壯配方肥50+尿素10 3 大樹林 2 500 35.8 16.6 6.0 13.2 配方肥60+有機肥120+尿素10 4 大樹林 2 500 34.6 16.0 5.8 12.8 配方肥60+有機肥100+尿素10 5 棠秋灣 2 500 35.8 16.6 6.0 13.2 配方肥60+有機肥120+尿素10 6 棠秋灣 2 500 38.2 17.8 6.4 14.0 配方肥60+有機肥160+尿素10 7 棠秋灣 2 500 35.8 16.6 6.0 13.2 配方肥60+有機肥120+尿素10 8 大溝村 2 800 39.8 18.0 6.8 15.0 配方肥70+有機肥120+尿素10 9 大溝村 2 800 38.6 17.4 6.6 14.6 配方肥70+有機肥100+尿素10 10 插旗村 2 800 41.8 18.7 7.2 15.9 配方肥75+有機肥120+尿素10 11 插旗村 2 800 41.8 18.7 7.2 15.9 配方肥75+有機肥120+尿素10 12 插旗村 2 800 41.8 18.7 7.2 15.9 配方肥75+有機肥120+尿素10 -33- 中國園藝文摘 2018 年第 2 期 1.6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示范結(jié)果采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宜施壯肥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 選擇配方施肥測產(chǎn)點12個,其中低山忠路鎮(zhèn) 2個、二高山團堡鎮(zhèn)5個、高山汪營鎮(zhèn)5個;常規(guī) 施肥測產(chǎn)點10個,其中低山2個、二高山5個、高 山3個。馬鈴薯種植密度低山、二高山、高山分別為 2 020、2 500、2 800穴/667 m 2 ,各點驗收面積及 產(chǎn)量見表3。按驗收面積加權(quán)平均對不同海拔區(qū)域馬 鈴薯單產(chǎn)進行匯總分析(見表4),配方施肥比常規(guī)施 肥平均增產(chǎn)271.6 kg/667 m 2 ,增幅18.93%,不同 海拔區(qū)域排序為低山二高山高山;并對配方施肥 與常規(guī)施肥作雙樣本異方差假設t檢驗(見表5),不 同施肥方式馬鈴薯產(chǎn)量差異顯著,用單尾臨界t值比 較,不同海拔區(qū)域產(chǎn)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表3 各測產(chǎn)點馬鈴薯面積及單產(chǎn)結(jié)果 配方施肥(宜施壯肥) 常規(guī)施肥 編號 地點 面積(hm 2 ) 單產(chǎn)(kg/667 m 2 ) 編號 地點 面積(hm 2 ) 單產(chǎn)(kg/667 m 2 ) 1 城池村 0.10 1 125 1 城池村 0.08 824 2 城池村 0.07 1 268 2 城池村 0.07 965 3 大樹林 0.28 2 112 3 大樹林 0.10 1 652 4 大樹林 0.33 1 813 4 大樹林 0.13 1 586 5 棠秋灣 0.15 2 271 5 棠秋灣 0.13 1 238 6 棠秋灣 0.20 2 315 6 棠秋灣 0.20 1 765 7 棠秋灣 0.17 2 078 7 棠秋灣 0.24 1 821 8 大溝村 1.00 1 521 8 大溝村 0.33 1 391 9 大溝村 0.67 1 456 9 插旗村 0.20 1 415 10 插旗村 1.33 1 805 10 插旗村 0.30 1 185 11 插旗村 0.80 1 684 12 插旗村 0.53 1 543 表4 驗收點不同海拔高度及種植密度結(jié)果匯總 海拔區(qū)域 配方施肥(宜施壯肥) 常規(guī)施肥 比常規(guī) 面積(hm 2 ) 單產(chǎn)(kg/667 m 2 ) 面積(hm 2 ) 單產(chǎn)(kg/667 m 2 ) kg/667 m 2 % 綜合均值 5.63 1 706.8 1.79 1 435.2 271.6 18.93 低山區(qū) 0.17 1 182.2 0.15 888.1 294.1 33.12 二高山區(qū) 1.13 2 075.2 0.81 1 651.0 424.2 25.70 高山區(qū) 4.33 1 631.2 0.83 1 322.6 308.6 23.33 表5 各測產(chǎn)驗收點配方施肥與常規(guī)施肥馬鈴薯產(chǎn)量差異t檢驗結(jié)果 混合df t P 單尾 P 雙尾 t 單尾0.05 t 雙尾0.05 綜合 20 2.3776 0.0138 0.0275 1.7247 2.0860 低山 2 3.0076 0.0475 0.0951 2.9200 4.3027 二高山 8 3.7354 0.0029 0.0057 1.8595 2.3060 高山 6 2.8160 0.0186 0.0373 2.0150 2.5706 -34- 2.2 宜施壯肥對馬鈴薯效益的影響 馬鈴薯單價按1.5元/kg計算,對單位面積馬 鈴薯產(chǎn)量及肥料投入按不同海拔區(qū)域進行匯總求其 算術(shù)平均值,結(jié)果見表6。配方施肥比常規(guī)施肥增收 407.2758.1元/667 m 2 ,平均增收547.58元/ 667 m 2 ,而肥料投入增加81.25175.8元/667 m 2 , 平均增加163.9元/667 m 2 ;凈增收237.2582.3元/ 667 m 2 ,平均383.68元/667 m 2 。 表6 驗收點不同海拔高度馬鈴薯效益分析(元/667 m 2 ) 海拔區(qū)域 配方施肥(宜施壯肥) 常規(guī)施肥 比常規(guī) 產(chǎn)值 肥料投入 產(chǎn)值 肥料投入 產(chǎn)值 肥料投入 凈增收 綜合均值 2 623.88 321.25 2 076.30 157.35 547.58 163.90 383.68 低山區(qū) 1 794.75 180.00 1 341.75 98.75 453.00 81.25 371.75 二高山區(qū) 3 176.70 334.00 2 418.60 158.20 758.10 175.80 582.30 高山區(qū) 2 402.70 365.00 1 995.50 195.00 407.20 170.00 237.20 2.3 宜施壯肥對馬鈴薯生物學性狀及抗病能力 的影響 驗收時對二高山團堡鎮(zhèn)的5對測產(chǎn)點馬鈴薯的株 高、莖粗、莖分枝數(shù)等生物學性狀進行測量(見表7), 施用宜施壯肥料的馬鈴薯平均株高、莖粗和分枝均高 于常規(guī)施肥10%左右。并對固定面積的馬鈴薯單薯 重量按100 g以上、50100 g、50 g以下分為大、 中、小三級稱重計算其比率(見表8),施用宜施壯肥 比常規(guī)施肥大薯重量比率提高20%以上、中薯重量 比率變化不大,商品率提高。同時,調(diào)查固定面積馬 鈴薯病株率(見表9),施用宜施壯肥的馬鈴薯抗病性 能明顯提高,病株率比常規(guī)施肥降低13%。 表7 二高山測產(chǎn)點配方施肥與常規(guī)施肥馬鈴薯生物學性狀比較 驗收編號 地點 配方施肥(宜施壯肥) 常規(guī)施肥 莖粗(mm) 株高(cm) 分枝(個/株) 莖粗(mm) 株高(cm) 分枝(個/株) 3 大樹林 12.11 100.0 13.0 11.33 90 11.0 4 大樹林 11.51 95.0 9.0 10.87 87 10.0 5 棠秋灣 11.95 103.0 12.0 9.78 80 8.0 6 棠秋灣 12.38 106.0 14.0 10.44 95 12.0 7 棠秋灣 11.75 99.0 10.0 11.98 103 12.0 平均值 11.94 100.6 11.6 10.88 91 10.6 表8 二高山測產(chǎn)點配方施肥與常規(guī)施肥馬鈴薯大小分級比較 驗收編號 地點 配方施肥(宜施壯肥)(%) 常規(guī)施肥(%)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3 大樹林 35.70 36.62 27.68 22.68 36.02 41.30 4 大樹林 35.60 42.12 22.28 22.65 34.75 42.60 5 棠秋灣 49.32 31.23 19.45 6.00 40.90 53.10 6 棠秋灣 48.46 31.40 20.14 26.73 34.80 38.47 7 棠秋灣 43.76 36.54 19.70 28.58 36.83 34.59 平均值 42.57 35.58 21.85 21.33 36.66 42.01 -35- 中國園藝文摘 2018 年第 2 期 表9 二高山測產(chǎn)點配方施肥與常規(guī)施肥馬鈴薯病株 率調(diào)查(%) 驗收 編號 地點 配方施肥 (宜施壯肥) 常規(guī) 施肥 比常規(guī) 施肥 平均值 12 25 -13 3 大樹林 11 28 4 大樹林 7 25 5 棠秋灣 12 36 6 棠秋灣 15 20 7 棠秋灣 13 18 3 結(jié)論與討論 經(jīng)大面積展示和多點驗收比較, “宜施壯”塊莖 作物專用肥+“宜施壯”有機肥在馬鈴薯上施用增產(chǎn) 增收效益顯著,平均增產(chǎn)271.6 kg/667 m 2 ,增收 547.58元/667 m 2 ,凈增收383.68元/667 m 2 ,增 幅18.93%。在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 海拔區(qū)域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增產(chǎn)增收效果,海拔800 m 以下的低山區(qū)種植密度小,施肥水平低,增產(chǎn)幅度最 大,達33.12%;二高山種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居中等, 增產(chǎn)幅度為25.70%;海拔1 500 m左右的高山區(qū)因 多為蔬菜基地,施肥水平高,且氣溫相對較低,種植 密度大,增產(chǎn)幅度最小,為23.33%。 此施肥方案主要通過提高馬鈴薯的大薯比率和抗 病性能來增加單產(chǎn),同時可提高馬鈴薯商品率。大薯 率提高21.24%,感病病株率下降13%。還可促進馬 鈴薯地上部分的營養(yǎng)生長,株高、莖粗、莖分枝數(shù)等 生物學指標均提高10%左右。 此次大面積展示推薦的施肥方案較為合理,即: 底肥每667 m 2 用“宜施壯”商品有機肥100200 kg+ 40%(14-8-18)“宜施壯”塊莖作物專用肥60 75 kg,齊苗期每667 m 2 追施尿素10 kg提苗。在 這個范圍內(nèi)根據(jù)不同海拔區(qū)域的耕地肥力、溫光資源 及種植密度可合理調(diào)整,低山區(qū)溫光資源好,種植密 度小,可適當減少專用肥用量;高山溫光資源差,種 植密度大,可適當加大專用肥用量。 (上接18頁) 表9 皺葉莢蒾物候期觀測(月.日) 物候期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萌芽期 3.418 3.1227 3.144.2 3.123 3.615 3.184.6 3.113 花芽期 5.4翌年3.23 5.3翌年3.21 5.12翌年4.1 4.30翌年3.17 5.1翌年3.18 4.30翌年3.16 4.28翌年3.14 綻葉期 3.314.9 3.294.8 4.1121 3.234.2 3.254.4 3.2130 3.1828 展葉始期4.59 4.610 4.1217 4.610 3.284.3 3.294.4 3.284.2 展葉盛期4.913 4.1015 4.1721 4.310 4.38 4.59 4.26 現(xiàn)蕾期 3.234.10 3.214.9 4.122 3.174.7 3.184.7 3.164.4 3.144.2 始花期 4.1013 4.913 4.2225 4.710 4.711 4.48 4.26 開花末期4.1730 4.185.1 4.295.11 4.1528 4.1629 4.1225 4.1022 坐果期 4.235.7 4.255.9 5.620 4.215.8 4.225.2 4.1830 4.1624 果熟期 9.810.10 9.410.6 9.1010.16 9.1210.14 9.310.5 9.710.11 9.1010.16 表10 皺葉莢蒾引種適應性綜合評價 評價指標 評價等級及指標數(shù)據(jù) 分值 權(quán)重 加權(quán)后得分 耐鹽堿能力 級 中度耐鹽堿 年平均生長量41 cm 8 0.40 3.2 抗寒性 級 中度耐寒 輕度凍害株數(shù)占試驗總株數(shù)的百分比為47% 8 0.30 2.4 抗病蟲害性 級 強抗病蟲害 基本無病蟲害,生長旺盛 10 0.10 1.0 觀賞性 級 觀賞性很高 樹形、葉、花、果等觀賞價值很高 10 0.20 2.0 綜合分值 8.6